新視野行銷企劃

影響 GOOGLE 排名的核心技術:Page Experience(頁面體驗)

<style type="text/css"> /* 基礎設定 */ * {     margin: 0;     padding: 0;     box-sizing: border-box; }  body, p, h1, h2, h3, h4, h5, h6, span, a, li, td {     word-break: break-word;     overflow-wrap: break-word; }  /* 文章標題 */ .article-title {     color: #2c3e50;     font-size: clamp(1.8rem, 5vw, 3rem);     margin-bottom: 1.5rem;     text-align: center;     background: linear-gradient(45deg, #667eea 0%, #764ba2 100%);     -webkit-background-clip: text;     -webkit-text-fill-color: transparent;     background-clip: text;     font-weight: 700;     font-family: 'Microsoft JhengHei', 'PingFang TC',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sans-serif;     line-height: 1.2; }  /* 目錄樣式 */ .table-of-contents {     background: linear-gradient(135deg, #667eea 0%, #764ba2 100%);     color: white;     padding: 1.5rem;     border-radius: 12px;     margin-bottom: 2rem;     font-family: 'Microsoft JhengHei', 'PingFang TC',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sans-serif; }  .toc-title {     font-size: clamp(1.2rem, 3vw, 1.5rem);     font-weight: 600;     margin-bottom: 1rem;     text-align: center;     color: white; }  .toc-list {     list-style: none;     counter-reset: toc-counter; }  .toc-item {     counter-increment: toc-counter;     margin-bottom: 0.5rem; }  .toc-link {     display: block;     color: rgba(255, 255, 255, 0.9);     text-decoration: none;     padding: 0.5rem 1rem;     border-radius: 8px;     transition: all 0.3s ease;     font-size: clamp(0.9rem, 2.2vw, 1rem);     line-height: 1.4; }  .toc-link::before {     content: counter(toc-counter) ". ";     font-weight: 600;     margin-right: 0.5rem; }  .toc-link:hover {     background: rgba(255, 255, 255, 0.2);     color: white;     transform: translateX(5px); }  .toc-sublist {     list-style: none;     margin-left: 1.5rem;     margin-top: 0.3rem;     counter-reset: toc-sub-counter; }  .toc-subitem {     counter-increment: toc-sub-counter;     margin-bottom: 0.3rem; }  .toc-sublink {     display: block;     color: rgba(255, 255, 255, 0.8);     text-decoration: none;     padding: 0.3rem 0.8rem;     border-radius: 6px;     transition: all 0.3s ease;     font-size: clamp(0.8rem, 2vw, 0.9rem);     line-height: 1.3; }  .toc-sublink::before {     content: counter(toc-counter) "." counter(toc-sub-counter) " ";     font-weight: 500;     margin-right: 0.3rem; }  .toc-sublink:hover {     background: rgba(255, 255, 255, 0.15);     color: white;     transform: translateX(3px); }  /* 前言介紹 */ .intro-text {     font-size: clamp(1rem, 2.8vw, 1.2rem);     color: #555;     background: #f8f9fa;     padding: 1.5rem;     border-radius: 12px;     border-left: 4px solid #667eea;     margin-bottom: 2rem;     font-family: 'Microsoft JhengHei', 'PingFang TC',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sans-serif;     line-height: 1.8; }  /* 主要標題 */ .main-heading {     color: #34495e;     font-size: clamp(1.3rem, 4vw, 2rem);     margin-top: 2.5rem;     margin-bottom: 1.5rem;     padding-bottom: 0.75rem;     border-bottom: 3px solid #667eea;     font-weight: 600;     font-family: 'Microsoft JhengHei', 'PingFang TC',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sans-serif;     position: relative; }  /* 次要標題 */ .sub-heading {     color: #667eea;     font-size: clamp(1.1rem, 3vw, 1.4rem);     margin-top: 2rem;     margin-bottom: 1rem;     font-weight: 600;     font-family: 'Microsoft JhengHei', 'PingFang TC',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sans-serif; }  /* 內容框 */ .content-box {     background: #f8f9fa;     border: 2px solid #e9ecef;     border-radius: 12px;     padding: 1.5rem;     margin: 1rem 0;     font-family: 'Microsoft JhengHei', 'PingFang TC',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sans-serif;     line-height: 1.8;     transition: all 0.3s ease; }  .content-box:hover {     transform: translateY(-5px);     box-shadow: 0 10px 20px rgba(0,0,0,0.1);     border-color: #667eea; }  /* 段落文字 */ .content-text {     margin-bottom: 1rem;     font-size: clamp(0.9rem, 2.5vw, 1.1rem);     line-height: 1.8; }  /* 重點文字高亮 */ .highlight {     background: linear-gradient(120deg, #a8edea 0%, #fed6e3 100%);     padding: 0.2rem 0.5rem;     border-radius: 6px;     font-weight: 500;     display: inline; }  /* 程式碼容器 */ .code-container {     position: relative;     margin: 1.5rem 0;     background: #282c34;     border-radius: 8px;     overflow: hidden; }  .code-header {     background: #21252b;     padding: 0.5rem 1rem;     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space-between;     align-items: center;     border-bottom: 1px solid #181a1f; }  .code-language {     color: #abb2bf;     font-size: 0.9rem;     font-weight: 500; }  .copy-btn {     background: #667eea;     color: white;     border: none;     padding: 0.4rem 1rem;     border-radius: 4px;     cursor: pointer;     font-size: 0.85rem;     transition: all 0.3s ease; }  .copy-btn:hover {     background: #5a67d8; }  .copy-btn.copied {     background: #28a745; }  pre {     margin: 0;     padding: 1.5rem;     overflow-x: auto;     background: #282c34; }  code {     color: #abb2bf;     font-family: 'Consolas', 'Monaco', 'Courier New', monospace;     font-size: 0.9rem;     line-height: 1.6; }  /* 列表樣式 */ .feature-list {     background: #ffffff;     border: 2px solid #e9ecef;     border-radius: 12px;     padding: 1.5rem;     margin: 1rem 0;     box-shadow: 0 2px 10px rgba(0,0,0,0.05); }  .feature-list ul {     list-style: none;     margin: 0;     padding: 0; }  .feature-list li {     margin: 0.8rem 0;     padding-left: 1.5rem;     position: relative;     line-height: 1.6; }  .feature-list li::before {     content: "✓";     position: absolute;     left: 0;     color: #667eea;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2em; }  /* 結論區域 */ .conclusion {     background: linear-gradient(135deg, #667eea 0%, #764ba2 100%);     color: white;     padding: 2rem;     border-radius: 15px;     margin-top: 3rem;     font-family: 'Microsoft JhengHei', 'PingFang TC',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sans-serif;     line-height: 1.8; }  .conclusion .main-heading {     color: white;     border-bottom: 3px solid rgba(255,255,255,0.3);     margin-top: 0; }  .conclusion .highlight {     background: rgba(255,255,255,0.2);     color: #a8edea;     font-weight: 600; }  /* 響應式設計 */ @media (max-width: 768px) {     .table-of-contents {         padding: 1rem;     }          .toc-sublist {         margin-left: 1rem;     }          .content-box {         padding: 1rem;     }          .main-heading {         margin-top: 2rem;     }          pre {         padding: 1rem;     }          code {         font-size: 0.8rem;     } }  @media (max-width: 480px) {     .table-of-contents {         padding: 0.75rem;     }          .content-box {         padding: 0.75rem;     }          .conclusion {         padding: 1.5rem;     } } </style>  <div class="article-title">淺談 Google 頁面體驗:讓你的網站排名更上一層樓</div>  <div class="intro-text"> 在打造網站內容時,你是否只專注在關鍵字和文字品質,卻忽略了使用者在網頁上的感受?事實上,Google「頁面體驗 (Page Experience)」正是評估使用者在瀏覽網頁時整體感受的指標集合。簡單來說,這套指標關注網站的速度、穩定性、安全性與使用便利性,確保人們在網路上獲得快速、順暢且安全的體驗。Google 官方表示,內容相關性依然是排名首要考量,但當多個頁面內容品質相近時,頁面體驗良好的網站往往能脫穎而出。也就是說,頁面體驗常扮演關鍵的加分角色。本文將以淺顯輕鬆的方式,帶你認識什麼是 Google 頁面體驗,以及構成它的各項要素,包括 Core Web Vitals(核心網頁生命力指標)、HTTPS、安全瀏覽、行動裝置友善性與無侵入式插頁廣告,並說明這些要素如何影響搜尋排名。此外,我們也會介紹 2023~2025 年最新的頁面體驗更新與趨勢,最後提供初學者可立即上手的 SEO 改善建議清單。 </div>  <nav class="table-of-contents">   <h2 class="toc-title">目錄</h2>   <ol class="toc-list">     <li class="toc-item">       <a href="#section1" class="toc-link">Google 頁面體驗是什麼?</a>     </li>     <li class="toc-item">       <a href="#section2" class="toc-link">核心網頁生命力指標(Core Web Vitals)</a>       <ol class="toc-sublist">         <li class="toc-subitem">           <a href="#subsection2-1" class="toc-sublink">如何提升 Core Web Vitals?</a>         </li>       </ol>     </li>     <li class="toc-item">       <a href="#section3" class="toc-link">行動裝置友善性(Mobile-Friendly)</a>       <ol class="toc-sublist">         <li class="toc-subitem">           <a href="#subsection3-1" class="toc-sublink">如何改善行動裝置友善性?</a>         </li>       </ol>     </li>     <li class="toc-item">       <a href="#section4" class="toc-link">HTTPS 與網站安全</a>     </li>     <li class="toc-item">       <a href="#section5" class="toc-link">安全瀏覽(Safe Browsing)</a>     </li>     <li class="toc-item">       <a href="#section6" class="toc-link">無侵入式插頁廣告(No Intrusive Interstitials)</a>     </li>     <li class="toc-item">       <a href="#section7" class="toc-link">2023–2025 最新 Page Experience 動態</a>     </li>     <li class="toc-item">       <a href="#section8" class="toc-link">給初學者的 SEO 優化建議清單</a>     </li>   </ol> </nav>  <section id="section1">   <h2 class="main-heading">Google 頁面體驗是什麼?</h2>   <div class="content-box">     <p class="content-text">       「頁面體驗」可以被視為網站使用者體驗的成績單。Google 定義它為一系列衡量「使用者與網頁互動時的體驗感受」的搜尋信號,目的是確保使用者能從網頁獲得最有幫助且愉快的體驗。這些信號涵蓋網頁的載入速度、互動回應、視覺穩定性,以及網站的安全性與易用性等面向。換句話說,Google 希望獎勵那些快速、安全且好用的網頁,讓優質內容配上良好的體驗才能在搜尋結果中更上一層樓。     </p>     <p class="content-text">       值得注意的是,<span class="highlight">頁面體驗並非取代內容品質的重要性,而是作為排序時的輔助評分項目</span>。正如 Google 公開說明的:「擁有良好頁面體驗的內容,確實更有機會在搜尋中取得成功」,但前提仍是內容必須符合使用者查詢需求。在大多數情況下,Google 會優先展示最相關的內容,即便該頁面的體驗稍嫌不足。然而,當多個頁面都擁有豐富且相關的內容時,頁面體驗等使用者體驗信號就會成為勝負的關鍵差異。因此,站長不應忽視這些影響使用者感受的要素,而是應全盤考量、全面提升網站的頁面體驗。     </p>   </div> </section>  <section id="section2">   <h2 class="main-heading">核心網頁生命力指標(Core Web Vitals)</h2>   <div class="content-box">     <p class="content-text">       Core Web Vitals(核心網頁生命力指標)是頁面體驗中最重要也最受關注的部分之一。它由三項關鍵的網站性能指標組成,用來衡量真實使用者在頁面上的速度與互動體驗:     </p>   </div>      <div class="feature-list">     <ul>       <li><strong>LCP(Largest Contentful Paint,最大內容繪製時間)</strong>:從使用者開始載入頁面到最大塊內容出現在螢幕上的時間。它代表頁面主要內容的載入速度,目標是儘快讓使用者看到頁面的核心內容。</li>       <li><strong>INP(Interaction to Next Paint,互動到下一繪製)</strong>:用來衡量頁面整體互動響應的指標。它觀察使用者所有點擊、點觸或鍵盤操作的延遲時間,反映網站對使用者動作的反應速度。值得一提的是,INP 是在 2024 年 3 月正式取代原先的 FID(First Input Delay,首次輸入延遲)成為新的核心指標。相較只關注第一次互動延遲的 FID,INP 更全面地考量了所有互動的延遲情況,提高了對使用者實際體驗的敏感度。</li>       <li><strong>CLS(Cumulative Layout Shift,累積版面位移)</strong>:衡量頁面在載入過程中的視覺穩定性。它評估頁面元素位移的頻率與幅度。如果使用者正要點擊某個按鈕時,版面突然移位導致點錯地方,或閱讀內容時文字突然跑位,這些都是高 CLS 值的表現,會嚴重影響體驗。</li>     </ul>   </div>      <div class="content-box">     <p class="content-text">       Google 將「核心網頁生命力指標」作為頁面體驗的重心,用以評估網頁的載入速度(LCP)、互動回應(INP),以及視覺穩定性(CLS)等使用者體驗要素。     </p>     <p class="content-text">       Google 對這三項指標設定了明確的「好/需改善/不佳」標準。例如:<span class="highlight">LCP 最理想應在 2.5 秒內完成,超過 4 秒則屬於不佳;INP 最好低於 200 毫秒,高於 500 毫秒則表示響應遲緩;CLS 則應低於 0.1,超過 0.25 代表版面不穩定</span>。站長應努力讓網站達到「良好」門檻,才能確保大多數用戶有流暢的體驗。     </p>     <p class="content-text">       這些核心指標自 2021 年起正式納入 Google 排名算法,在行動裝置搜尋中率先生效,隨後在 2022 年擴展至桌面搜尋結果。換言之,如果你的網站在 Core Web Vitals 表現不佳(例如 LCP 很慢、CLS 很高),就可能在競爭中落後於改善了這些問題的網站。幸運的是,Core Web Vitals 分數可以透過多種工具監控,例如 Google Search Console 的「核心網頁穩定性報告」、PageSpeed Insights 以及 Chrome DevTools 等,都能協助你診斷並改善問題。     </p>   </div>      <div id="subsection2-1">     <h3 class="sub-heading">如何提升 Core Web Vitals?</h3>     <div class="content-box">       <p class="content-text">建議從以下幾點著手:</p>     </div>          <div class="feature-list">       <ul>         <li><strong>優化載入速度(提升 LCP)</strong>:壓縮與延遲載入大型圖片、精簡程式碼、使用快取和內容傳遞網路(CDN)加速資源傳輸。確保伺服器響應迅速,例如啟用伺服器端快取或提升主機效能。</li>         <li><strong>加強互動性能(降低 INP)</strong>:避免繁重的前端腳本阻塞主執行緒,對長任務進行分解(切割長的 JavaScript 任務),或使用 requestIdleCallback 等方式延後非關鍵任務。確保事件監聽函式執行迅速,移除不必要的第三方腳本。</li>         <li><strong>提高視覺穩定性(降低 CLS)</strong>:為圖片和影片預留固定空間,避免載入後尺寸突然改變;在內容載入前就設定好寬高比例或使用 CSS 預留版位。同時,避免在頁面載入過程中插入新的 DOM 元素或廣告。如果一定要動態加入內容,也請使用替代方案或預留空白區域。</li>       </ul>     </div>          <div class="content-box">       <p class="content-text">以下範例展示了為圖片標記寬度和高度,確保在圖片載入前版面不會因尺寸改變而跳動:</p>     </div>          <div class="code-container">       <div class="code-header">         <span class="code-language">HTML</span>         <button class="copy-btn" onclick="copyCode(this)">複製</button>       </div>       <pre><code>&lt;!-- 在 img 標籤中預先定義寬度和高度,並以 CSS 確保相容性 --&gt; &lt;img src="hero-banner.jpg" alt="網站橫幅" width="1200" height="400" style="width:100%; height:auto;"&gt;</code></pre>     </div>          <div class="content-box">       <p class="content-text">         上例中,我們指定圖片寬度 1200px、高度 400px,並以 CSS 將圖片縮放適應容器(width:100%; height:auto;),如此一來無論在桌面或手機裝置,瀏覽器在載入圖像前都能預留正確的空間,大幅降低 CLS 發生的機率。       </p>       <p class="content-text">         總之,Core Web Vitals 著重在速度與體驗的技術細節。如果你能讓網站載入快、互動順、布局穩,不僅使用者會喜歡,Google 也會給予更多青睞。       </p>     </div>   </div> </section>  <section id="section3">   <h2 class="main-heading">行動裝置友善性(Mobile-Friendly)</h2>   <div class="content-box">     <p class="content-text">       隨著智慧型手機成為主要上網工具,網站的行動裝置友好程度(Mobile-Friendliness)早已是不可忽視的排名因素。所謂行動裝置友善,指的是頁面在手機等小螢幕設備上能正常顯示且操作便利——文字不會小到看不清,不需要縮放就能閱讀,全頁不需左右捲動就可瀏覽完整內容,按鈕和連結不會過小或過密以致於難以點擊。Google 早在 2015 年就推出行動裝置優化的更新(俗稱「行動為先」或 mobile-friendly update),之後又在 2018 年實施行動優先索引,足見行動體驗對搜尋排名的影響之深。     </p>     <p class="content-text">       在頁面體驗指標中,行動友好是絕對重要的一環。如果你的頁面在 Google 的行動裝置友善測試中被視為不合格(例如字體過小、點擊元素過近或必須橫向滾動等問題),那麼即使內容不錯,依然可能被認為提供了不佳的使用者體驗。Google Search Console 以前提供「行動版面使用性報告」來提示這類問題(雖然在 2023 年底該報告被移除,但行動體驗的重要性毫未減少)。對站長而言,確保網站具備良好的行動裝置體驗已是基本功。     </p>   </div>      <div id="subsection3-1">     <h3 class="sub-heading">如何改善行動裝置友善性?</h3>     <div class="content-box">       <p class="content-text">         最主要的是採用響應式網頁設計 (Responsive Web Design),讓同一個網頁可以因應不同裝置尺寸自適應排版。以下是具體建議:       </p>     </div>          <div class="feature-list">       <ul>         <li><strong>使用視窗中繼標記 (Viewport Meta Tag)</strong>:在 HTML &lt;head&gt; 中加入適當的 viewport 設定,讓手機瀏覽器正確縮放頁面。</li>       </ul>     </div>          <div class="code-container">       <div class="code-header">         <span class="code-language">HTML</span>         <button class="copy-btn" onclick="copyCode(this)">複製</button>       </div>       <pre><code>&lt;head&gt;   &lt;!-- 設定視窗寬度為裝置寬度,初始縮放比例為 1 --&gt;   &lt;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gt; &lt;/head&gt;</code></pre>     </div>          <div class="content-box">       <p class="content-text">         上述程式碼告訴瀏覽器以裝置螢幕寬度呈現頁面,並不預設縮放,避免出現桌面版畫面整個縮小在手機上的情況。       </p>     </div>          <div class="feature-list">       <ul>         <li><strong>佈局與字體優化</strong>:確保版面元素在小螢幕上重新排列後仍然清晰易讀。使用彈性網格或百分比寬度等方式讓圖片和容器可縮放。字體大小至少 16px 起跳,標題和段落間留有足夠間距,避免使用者需要放大才能看清文字。</li>         <li><strong>觸控操作友好</strong>:將按鈕、連結等可點擊元素設計得足夠大且間隔適當,以適應手指點擊。通常建議觸控目標至少有 48px × 48px 大小(包含留白),並為點擊元素預留周圍空間,防止誤觸。</li>         <li><strong>測試與驗證</strong>:充分利用工具,如 Google 行動裝置友好測試(已併入其他資源)、Chrome DevTools 的裝置模擬功能,或第三方服務(例如 BrowserStack)檢視網站在各種手機上的表現。Google 也建議使用 Chrome 提供的 Lighthouse 工具來評估行動端的最佳化建議。</li>       </ul>     </div>          <div class="content-box">       <p class="content-text">         行動裝置友善性提升的不僅是排名,還有使用者停留時間和轉換率——沒有人喜歡在手機上瀏覽一個操作困難的網站。當你替訪客著想優化了行動體驗,自然也就符合了Google對頁面體驗的要求,可謂一舉兩得。       </p>     </div>   </div> </section>  <section id="section4">   <h2 class="main-heading">HTTPS 與網站安全</h2>   <div class="content-box">     <p class="content-text">       <strong>HTTPS(超文本傳輸安全協定)</strong>是現代網站的標配,它透過加密通訊保護用戶與網站之間的資料傳輸。早在 2014 年,Google 就宣布將 HTTPS 納入排名考量,鼓勵網站全面採用加密連線。在頁面體驗信號中,是否使用 HTTPS 安全連線同樣扮演重要角色。簡單來說,<span class="highlight">啟用 HTTPS 等於向 Google 和用戶表明你重視資訊安全與隱私</span>。     </p>     <p class="content-text">       想像兩個內容相當的網站,一個使用 HTTP、不加密連線,另一個全站 HTTPS。Google 會傾向於後者,因為它能確保使用者資料(例如登入憑證、購物資訊等)傳輸時不被攔截窺探。事實上,Chrome 瀏覽器早已將 HTTP 網站標記為「不安全」,這不僅影響使用者信任度,也可能拖累網站排名表現。     </p>     <p class="content-text">       在 Google Search Console 舊的頁面體驗報告中,HTTPS 佔據了一席之地:如果網站大量頁面仍以 HTTP 提供服務,系統會顯示「未經充分保護的頁面」警告。因此,站長應該儘快為網站部署 SSL/TLS 憑證並執行 全站 HTTPS 化。這通常包含以下步驟:     </p>   </div>      <div class="feature-list">     <ul>       <li><strong>安裝 SSL 憑證</strong>:可以透過免費的 Let's Encrypt 憑證或商業憑證取得 SSL,並在伺服器上正確安裝。確保憑證定期更新不過期。</li>       <li><strong>網站導向設定</strong>:將所有 HTTP 請求 301 重導向至對應的 HTTPS URL,避免重複內容問題並確保搜尋引擎索引到的是安全版本。通常在伺服器設定或 .htaccess 中加入重導規則。</li>     </ul>   </div>      <div class="content-box">     <p class="content-text">例如 Apache 下的簡單規則:</p>   </div>      <div class="code-container">     <div class="code-header">       <span class="code-language">Apache</span>       <button class="copy-btn" onclick="copyCode(this)">複製</button>     </div>     <pre><code>RewriteEngine On RewriteCond %{HTTPS} off RewriteRule ^(.*)$ https://你的網域/$1 [R=301,L]</code></pre>   </div>      <div class="feature-list">     <ul>       <li><strong>Mixed Content 檢查</strong>:確保頁面中所有資源(圖片、CSS、JS 等)都透過 HTTPS 加載,否則會出現「混合內容」警告。使用瀏覽器開發者工具或線上掃描工具找出並修正殘留的非安全鏈接。</li>       <li><strong>更新網站地圖與連結</strong>:將站內硬编码的 URL 改為 HTTPS,更新 XML Sitemap 並在 Search Console 重新提交。在 GA、廣告等設定中也改用 https:// 開頭的網址。</li>     </ul>   </div>      <div class="content-box">     <p class="content-text">       部署 HTTPS 後,你的網站不僅在安全性上獲得提升,也能在信任感與SEO排名上受益。Google 雖然指出 HTTPS 目前是相對輕量的信號,但它是頁面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初學者來說,<strong>盡早為網站裝上「綠色鎖頭」</strong>是最簡單直接的優化之一。     </p>   </div> </section>  <section id="section5">   <h2 class="main-heading">安全瀏覽(Safe Browsing)</h2>   <div class="content-box">     <p class="content-text">       安全瀏覽指的是網站沒有包含惡意軟體、社會工程(釣魚)或其他危害用戶安全的內容。Google 的 Safe Browsing 系統會檢測網路上的不良網站,並在搜尋結果或 Chrome 瀏覽器中對可能有害的網站發出警告。從使用者角度,安全瀏覽代表了<strong>「別讓我中招」</strong>的安心感。然而,對站長而言,安全瀏覽問題有時並非自身過失——例如網站被駭客入侵嵌入了惡意碼,或廣告網絡被植入惡意廣告等。     </p>     <p class="content-text">       在 Google 最初的頁面體驗框架中,安全瀏覽曾被列為一項排名考量信號,但自 2021 年起 Google 就已明確表示安全瀏覽不再作為搜尋排名的信號。原因正如前述,許多安全問題超出站長控制範圍,因此將其作為排名依據並不公平。Google 說明有時網站是受第三方攻擊才出現安全風險,並非網站本身品質問題。因此,他們在頁面體驗報告中移除了安全瀏覽項目,排名算法也不再直接扣分給那些不幸遇到安全問題的網站。     </p>     <p class="content-text">       不過,這絕不意味著站長可以忽視網站安全。被列入安全瀏覽黑名單的網站依然會在瀏覽器上被標示警告,用戶看到「網站不安全」提示時多半會立即跳出,導致流量與商譽的雙重損失。所以,儘管安全瀏覽不是直接的排名信號,我們仍強烈建議你做好以下幾點:     </p>   </div>      <div class="feature-list">     <ul>       <li><strong>定期掃描漏洞與惡意軟體</strong>:使用網站安全掃描工具(如 Google Search Console 的「安全性問題」報告、第三方掃描服務)定期檢查網站是否遭入侵或植入惡意程式碼。一旦發現問題,立刻清理並修補漏洞。</li>       <li><strong>保持軟體更新</strong>:確保你的內容管理系統(CMS)、外掛套件、程式框架等保持最新版本,因為舊版本可能存在已知漏洞被駭客利用。</li>       <li><strong>使用 WAF 防火牆</strong>:網站應用防火牆可以即時攔截常見攻擊(如 SQL 注入、XSS 等),在攻擊抵達後端前先行阻擋。</li>       <li><strong>監控搜尋主控台訊息</strong>:Google 若檢測到你網站存在安全風險(例如被駭或出現社工程內容),會在 Search Console 發出通知。務必留意這些通知並按指示採取行動,清除問題後提交覆審請求,解除安全警告。</li>     </ul>   </div>      <div class="content-box">     <p class="content-text">       總而言之,安全瀏覽從排名算法的角度雖已「功成身退」,但網站安全本身永遠重要。打造一個安全可靠的網站不僅保護你的用戶,也是在保護你自己的口碑和收益。     </p>   </div> </section>  <section id="section6">   <h2 class="main-heading">無侵入式插頁廣告(No Intrusive Interstitials)</h2>   <div class="content-box">     <p class="content-text">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驗:剛點進一個網站,內容還沒看兩行,就跳出一個遮天蔽日的彈窗廣告或要求你訂閱的對話框?這種會干擾使用者閲讀的插頁式元素 (interstitial),正是 Google 頁面體驗所打擊的對象之一。無侵入式插頁指的是<span class="highlight">網站應避免出現那種需要使用者手動關閉、且在頁面主要內容之上覆蓋的大型彈出物件</span>。它們常見於行動裝置上,全螢幕的彈窗廣告尤其令人厭煩,因為小螢幕下稍有不慎就很難關閉,嚴重影響瀏覽體驗。     </p>     <p class="content-text">       Google 自 2017 年開始,就針對在行動搜尋中顯示侵入式插頁廣告的網站降低其排名。納入頁面體驗考量後,這項規則進一步強調:影響使用體驗的煩人彈窗,可能讓你的頁面在排名上失分。需要注意的是,Google針對的是「侵入式」的類型,例如:     </p>   </div>      <div class="feature-list">     <ul>       <li><strong>進站即彈出的全版廣告或訂閱請求</strong>:用戶必須先關掉它才能看內容。</li>       <li><strong>中途插播的對話框</strong>:使用者閱讀途中突然彈出,打斷操作流程。</li>       <li><strong>遮蔽主要內容的獨立介面</strong>:看似頁面的一部分,但必須完成某操作(比如輸入電郵)才能繼續瀏覽。</li>     </ul>   </div>      <div class="content-box">     <p class="content-text">       當然,並非所有彈出元素都是原罪。合理且不影響體驗的彈窗(如法律要求的 Cookie 通知、小幅度不遮擋內容的橫幅等等)是允許的。重點在於控制時機和方式:例如,你可以選擇在使用者瀏覽一段時間或捲動一定距離後才顯示訂閱邀請,而非一進站就攔住去路;或使用頁面頂部/底部的一小條橫幅取代全螢幕覆蓋。     </p>     <p class="content-text">       為了符合「無侵入式插頁」的要求,站長可採取以下措施:     </p>   </div>      <div class="feature-list">     <ul>       <li><strong>審視現有彈窗</strong>:列出網站中所有可能的彈出式元素,評估它們是否會遮蓋主要內容、是否在不適當的時間點出現。如果是,考慮改為非強制性的展示方式,例如改大彈窗為小橫幅,或延後彈出時機。</li>       <li><strong>使用友善的交互</strong>:如果一定要彈窗,提供明顯易點的關閉按鈕(大小適中,避免手機用戶難以點擊)。不要設計那些找不到關閉鍵或點擊空白也無法關閉的陷阱——這會讓訪客對你網站大打折扣。</li>       <li><strong>避開影響索引的陷阱</strong>:Google 主要在判定行動版頁面時考慮插頁問題,所以要特別注意手機版的彈出物件。如果你在桌機版上使用彈窗,但行動版透過 RWD 隱藏了,那基本無礙。但最好根本就不使用煩人的彈窗,給使用者一個乾淨的閱讀環境。</li>     </ul>   </div>      <div class="content-box">     <p class="content-text">       總之,站長需要在收益與體驗之間取得平衡。彈窗廣告或註冊表單或許能帶來轉換,但過猶不及只會趕跑潛在客戶,也讓 Google 認為你的頁面體驗不佳。不妨退一步想:讓使用者心甘情願地留下,勝過強迫留下卻心生不滿。提供高品質內容搭配適度的行銷手段,才能雙贏。     </p>   </div> </section>  <section id="section7">   <h2 class="main-heading">2023–2025 最新 Page Experience 動態</h2>   <div class="content-box">     <p class="content-text">       自從 2021 年頁面體驗更新正式上線後,Google 持續對相關指標和工具進行調整。了解這些最新變化有助於我們調整優化策略。以下是 2023~2025 年間與 Page Experience 相關的重要趨勢與更新:     </p>   </div>      <div class="feature-list">     <ul>       <li><strong>Page Experience 不再是獨立排名「系統」,但信號依然重要</strong>:2023 年時,Google 將「頁面體驗系統」從官方排名系統列表中移除,引發了社群對「Google 不重視頁面體驗了嗎?」的疑問。實際上,Google 澄清這只是分類上的調整,將頁面體驗從"排名系統"改為"排名信號"來看待。Google 強調,用戶體驗相關的諸多因素依舊會被核心演算法考量,只是不再稱其為獨立的演算法而已。換句話說,行動友好、頁面速度、網站安全等依然會影響排名,只是這些信號是融入在各核心排名系統中運作,而非各自獨立運行。Danny Sullivan(Google 搜尋聯絡人)在部落格文章與社群中再次重申:「提供良好頁面體驗有助於在搜尋中取得成功」,但最相關的內容始終排在第一位;在內容品質相當的情況下,頁面體驗信號會成為勝出的關鍵。</li>              <li><strong>官方文件與報告調整</strong>:隨著上述分類改變,Google 也更新了搜尋中心的指南文件,將頁面體驗相關的內容整合進「打造有用內容」指引中,強調站長應「整體性地」看待頁面體驗。2023 年底,Search Console 的「頁面體驗報告」也退役,被替換為連結至一般指南和各獨立報告的儀表板視圖。同時,「行動版面使用性報告」與行動友好測試工具在 2023 年 12 月起停止提供。這些改變並不意味行動可用性不重要,而是 Google 認為經過多年推廣,站長已有其他更完善的工具(如 Lighthouse)來改善行動體驗。因此,他們簡化了 Search Console 中的相關報告。但行動裝置友善性仍然「對使用者至關重要,亦屬頁面體驗指引的一部分」——這點並未改變。</li>              <li><strong>核心網頁指標的演進(INP 取代 FID)</strong>:Core Web Vitals 指標本身也在演進。Google Chrome 團隊在 2022–2023 年間觀察到 FID 的局限,於是在廣泛測試後,決定以 INP(Interaction to Next Paint) 作為新的互動體驗指標,並從 2024 年 3 月開始正式將 INP 納入核心網頁生命力指標(取代原本的 FID)。2024 年 3 月 12 日起,Search Console 的核心網頁指標報告中也以 INP 數據取代了 FID。對站長而言,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更關注整體互動延遲,而不僅是第一次點擊的延遲。所幸,過去為改善 FID 所做的優化(例如減少主執行緒阻塞)對 INP 也有幫助。Google 建議站長持續追求 「良好」等級的核心網頁指標,以符合用戶期望並在排名上保持競爭力。</li>              <li><strong>安全與廣告體驗</strong>:正如前文提及,安全瀏覽訊號早在 2021 年被移出排名考量;另外 Google 也將 Search Console 中的 廣告體驗 (Ad Experience) 報告從頁面體驗專區移除,避免重複顯示資訊。廣告體驗原本就不是直接的排名信號,但 Google 透過獨立的機制(例如遵循「優質廣告標準」)來評估站點是否存在過多干擾性廣告,並可能在 Chrome 中對屢教不改者進行廣告限制。對SEO初學者而言,只要記住一點:良好的頁面體驗不僅指速度快,也包括廣告不會嚴重影響內容的可讀性。</li>     </ul>   </div>      <div class="content-box">     <p class="content-text">       總而言之,2023–2025 年的趨勢顯示:<span class="highlight">Google 雖然在溝通上淡化了「頁面體驗更新」這個說法,但實際上對於使用者體驗的重視一如往常,甚至更加融入了整體排名機制</span>。從官方話語可知:「所有這些頁面體驗面向都和搜尋排名的成功息息相關,值得關注」。我們應採取整體觀點來提升網站——優質內容是根基,而優秀的頁面體驗則是讓內容真正發光的催化劑。     </p>   </div> </section>  <section id="section8">   <h2 class="main-heading">給初學者的 SEO 優化建議清單</h2>   <div class="content-box">     <p class="content-text">       了解了頁面體驗的各項要素後,是時候將知識付諸行動了!以下我們整理了一份SEO 新手也能執行的改善清單,幫助你一步步提升網站的頁面體驗,進而促進搜尋排名:     </p>   </div>      <div class="feature-list">     <ul>       <li><strong>提升網站速度與核心指標</strong>:使用 PageSpeed Insights 或 Search Console 檢視你的 Core Web Vitals 表現。針對報告中的問題採取行動,例如壓縮圖片、精簡 CSS/JS 檔案、使用懶加載 (loading="lazy") 延後非首屏圖片載入、預留圖片和廣告空間避免布局突變。目標是讓 LCP < 2.5 秒、INP < 200 毫秒、CLS < 0.1。速度優化不僅對SEO有利,還能減少訪客流失。</li>              <li><strong>確保行動裝置友善</strong>:檢查網站在各種手機上的瀏覽情況。採用響應式設計和正確的 &lt;meta name="viewport"&gt; 設定(如前文範例),讓頁面可隨螢幕尺寸自適應。提升行動端可用性的細節包括:字體大小易讀、按鈕可輕鬆點擊、沒有必須的橫向捲動。可以使用 Lighthouse 或第三方工具來模擬手機環境,找出需要改善之處。</li>              <li><strong>全站採用 HTTPS</strong>:檢查網站是否仍有任何頁面透過 HTTP 提供。若有,儘快申請並安裝 SSL 憑證,實現全站 HTTPS 加密。不要忘了將舊的 http:// 連結301轉址到 https://,並更新網站地圖及內部連結。Google 明確將 HTTPS 視為排名考量之一,而使用者也更信任帶鎖頭的網站。</li>              <li><strong>遠離侵入式彈窗</strong>:審視你的網站是否有影響閱讀的彈出式元素。盡量避免進站即跳出的全版廣告或要求。如需蒐集訂閱或推廣活動,嘗試以非干擾性方式呈現,例如頁面底部的小橫幅、文章結尾的內嵌表單,或延遲到用戶瀏覽一段時間後再出現提示。使用者體驗優先,廣告成效才能長久。</li>              <li><strong>定期檢查網站安全</strong>:利用 Google Search Console 的安全性報告或其他安全掃描工具,定期檢視網站是否有惡意軟體、駭客入侵跡象。保持網站程式和外掛更新,強化密碼與權限管理。雖然安全瀏覽已非排名信號,但一旦出現安全問題將導致使用者流失殆盡。防患未然總比事後補救好。</li>              <li><strong>關注使用者行為信號</strong>:良好的頁面體驗往往反映在使用者行為上,例如較長的停留時間、較低的跳出率與較高的重訪率。借助 Google Analytics 等工具觀察這些指標,從中判斷網站哪些方面仍可改進。例如高跳出率可能意味著頁面速度或內容佈局需要優化。</li>              <li><strong>內容為本,體驗輔助</strong>:最後提醒,優質內容永遠是SEO的核心。確保你的內容滿足使用者需求、專業可靠且易於理解。在此基礎上,再透過上述技術手段提升頁面體驗。內容與體驗相輔相成:好的內容因流暢體驗而更易被看到,而好的體驗讓使用者更願意消化你的內容。兩手都要抓,才能真正「更上一層樓」。</li>     </ul>   </div> </section>  <div class="conclusion">   <h2 class="main-heading">總結</h2>   <p class="content-text">     藉由以上清單逐一檢視並優化,你將能為網站打造全面而扎實的頁面體驗基礎。對初學者而言,也許不需要一次解決所有問題,但每做一項改進,都讓你的網站更受使用者與搜尋引擎的青睞。記住:<span class="highlight">SEO 並非僅僅和演算法搏鬥,本質上是為了提供更好的使用者體驗</span>。當你專注於讓網站對訪客更友善、更有價值時,你也就在朝著正確的排名方向前進。祝你在優化網站的旅程中取得亮眼的成果,讓你的網站憑藉出色的內容和頁面體驗,在 Google 搜尋排名中步步高升!   </p> </div>  <script> function copyCode(button) {     const codeContainer = button.closest('.code-container');     const code = codeContainer.querySelector('code').textContent;          navigator.clipboard.writeText(code).then(() => {         button.textContent = '已複製!';         button.classList.add('copied');                  setTimeout(() => {             button.textContent = '複製';             button.classList.remove('copied');         }, 2000);     }).catch(err => {         console.error('複製失敗:', err);     }); } </script>
在打造網站內容時,你是否只專注在關鍵字和文字品質,卻忽略了使用者在網頁上的感受?事實上,Google「頁面體驗 (Page Experience)」正是評估使用者在瀏覽網頁時整體感受的指標集合。簡單來說,這套指標關注網站的速度、穩定性、安全性與使用便利性,確保人們在網路上獲得快速、順暢且安全的體驗。Google 官方表示,內容相關性依然是排名首要考量,但當多個頁面內容品質相近時,頁面體驗良好的網站往往能脫穎而出。也就是說,頁面體驗常扮演關鍵的加分角色。本文將以淺顯輕鬆的方式,帶你認識什麼是 Google 頁面體驗,以及構成它的各項要素,包括 Core Web Vitals(核心網頁生命力指標)、HTTPS、安全瀏覽、行動裝置友善性與無侵入式插頁廣告,並說明這些要素如何影響搜尋排名。此外,我們也會介紹 2023~2025 年最新的頁面體驗更新與趨勢,最後提供初學者可立即上手的 SEO 改善建議清單。

Google 頁面體驗是什麼?

「頁面體驗」可以被視為網站使用者體驗的成績單。Google 定義它為一系列衡量「使用者與網頁互動時的體驗感受」的搜尋信號,目的是確保使用者能從網頁獲得最有幫助且愉快的體驗。這些信號涵蓋網頁的載入速度、互動回應、視覺穩定性,以及網站的安全性與易用性等面向。換句話說,Google 希望獎勵那些快速、安全且好用的網頁,讓優質內容配上良好的體驗才能在搜尋結果中更上一層樓。

值得注意的是,頁面體驗並非取代內容品質的重要性,而是作為排序時的輔助評分項目。正如 Google 公開說明的:「擁有良好頁面體驗的內容,確實更有機會在搜尋中取得成功」,但前提仍是內容必須符合使用者查詢需求。在大多數情況下,Google 會優先展示最相關的內容,即便該頁面的體驗稍嫌不足。然而,當多個頁面都擁有豐富且相關的內容時,頁面體驗等使用者體驗信號就會成為勝負的關鍵差異。因此,站長不應忽視這些影響使用者感受的要素,而是應全盤考量、全面提升網站的頁面體驗。

核心網頁生命力指標(Core Web Vitals)

Core Web Vitals(核心網頁生命力指標)是頁面體驗中最重要也最受關注的部分之一。它由三項關鍵的網站性能指標組成,用來衡量真實使用者在頁面上的速度與互動體驗:

  • LCP(Largest Contentful Paint,最大內容繪製時間):從使用者開始載入頁面到最大塊內容出現在螢幕上的時間。它代表頁面主要內容的載入速度,目標是儘快讓使用者看到頁面的核心內容。
  • INP(Interaction to Next Paint,互動到下一繪製):用來衡量頁面整體互動響應的指標。它觀察使用者所有點擊、點觸或鍵盤操作的延遲時間,反映網站對使用者動作的反應速度。值得一提的是,INP 是在 2024 年 3 月正式取代原先的 FID(First Input Delay,首次輸入延遲)成為新的核心指標。相較只關注第一次互動延遲的 FID,INP 更全面地考量了所有互動的延遲情況,提高了對使用者實際體驗的敏感度。
  • CLS(Cumulative Layout Shift,累積版面位移):衡量頁面在載入過程中的視覺穩定性。它評估頁面元素位移的頻率與幅度。如果使用者正要點擊某個按鈕時,版面突然移位導致點錯地方,或閱讀內容時文字突然跑位,這些都是高 CLS 值的表現,會嚴重影響體驗。

Google 將「核心網頁生命力指標」作為頁面體驗的重心,用以評估網頁的載入速度(LCP)、互動回應(INP),以及視覺穩定性(CLS)等使用者體驗要素。

Google 對這三項指標設定了明確的「好/需改善/不佳」標準。例如:LCP 最理想應在 2.5 秒內完成,超過 4 秒則屬於不佳;INP 最好低於 200 毫秒,高於 500 毫秒則表示響應遲緩;CLS 則應低於 0.1,超過 0.25 代表版面不穩定。站長應努力讓網站達到「良好」門檻,才能確保大多數用戶有流暢的體驗。

這些核心指標自 2021 年起正式納入 Google 排名算法,在行動裝置搜尋中率先生效,隨後在 2022 年擴展至桌面搜尋結果。換言之,如果你的網站在 Core Web Vitals 表現不佳(例如 LCP 很慢、CLS 很高),就可能在競爭中落後於改善了這些問題的網站。幸運的是,Core Web Vitals 分數可以透過多種工具監控,例如 Google Search Console 的「核心網頁穩定性報告」、PageSpeed Insights 以及 Chrome DevTools 等,都能協助你診斷並改善問題。

如何提升 Core Web Vitals?

建議從以下幾點著手:

  • 優化載入速度(提升 LCP):壓縮與延遲載入大型圖片、精簡程式碼、使用快取和內容傳遞網路(CDN)加速資源傳輸。確保伺服器響應迅速,例如啟用伺服器端快取或提升主機效能。
  • 加強互動性能(降低 INP):避免繁重的前端腳本阻塞主執行緒,對長任務進行分解(切割長的 JavaScript 任務),或使用 requestIdleCallback 等方式延後非關鍵任務。確保事件監聽函式執行迅速,移除不必要的第三方腳本。
  • 提高視覺穩定性(降低 CLS):為圖片和影片預留固定空間,避免載入後尺寸突然改變;在內容載入前就設定好寬高比例或使用 CSS 預留版位。同時,避免在頁面載入過程中插入新的 DOM 元素或廣告。如果一定要動態加入內容,也請使用替代方案或預留空白區域。

以下範例展示了為圖片標記寬度和高度,確保在圖片載入前版面不會因尺寸改變而跳動:

HTML
<!-- 在 img 標籤中預先定義寬度和高度,並以 CSS 確保相容性 -->
<img src="hero-banner.jpg" alt="網站橫幅" width="1200" height="400" style="width:100%; height:auto;">

上例中,我們指定圖片寬度 1200px、高度 400px,並以 CSS 將圖片縮放適應容器(width:100%; height:auto;),如此一來無論在桌面或手機裝置,瀏覽器在載入圖像前都能預留正確的空間,大幅降低 CLS 發生的機率。

總之,Core Web Vitals 著重在速度與體驗的技術細節。如果你能讓網站載入快、互動順、布局穩,不僅使用者會喜歡,Google 也會給予更多青睞。

行動裝置友善性(Mobile-Friendly)

隨著智慧型手機成為主要上網工具,網站的行動裝置友好程度(Mobile-Friendliness)早已是不可忽視的排名因素。所謂行動裝置友善,指的是頁面在手機等小螢幕設備上能正常顯示且操作便利——文字不會小到看不清,不需要縮放就能閱讀,全頁不需左右捲動就可瀏覽完整內容,按鈕和連結不會過小或過密以致於難以點擊。Google 早在 2015 年就推出行動裝置優化的更新(俗稱「行動為先」或 mobile-friendly update),之後又在 2018 年實施行動優先索引,足見行動體驗對搜尋排名的影響之深。

在頁面體驗指標中,行動友好是絕對重要的一環。如果你的頁面在 Google 的行動裝置友善測試中被視為不合格(例如字體過小、點擊元素過近或必須橫向滾動等問題),那麼即使內容不錯,依然可能被認為提供了不佳的使用者體驗。Google Search Console 以前提供「行動版面使用性報告」來提示這類問題(雖然在 2023 年底該報告被移除,但行動體驗的重要性毫未減少)。對站長而言,確保網站具備良好的行動裝置體驗已是基本功。

如何改善行動裝置友善性?

最主要的是採用響應式網頁設計 (Responsive Web Design),讓同一個網頁可以因應不同裝置尺寸自適應排版。以下是具體建議:

  • 使用視窗中繼標記 (Viewport Meta Tag):在 HTML <head> 中加入適當的 viewport 設定,讓手機瀏覽器正確縮放頁面。
HTML
<head>
  <!-- 設定視窗寬度為裝置寬度,初始縮放比例為 1 -->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head>

上述程式碼告訴瀏覽器以裝置螢幕寬度呈現頁面,並不預設縮放,避免出現桌面版畫面整個縮小在手機上的情況。

  • 佈局與字體優化:確保版面元素在小螢幕上重新排列後仍然清晰易讀。使用彈性網格或百分比寬度等方式讓圖片和容器可縮放。字體大小至少 16px 起跳,標題和段落間留有足夠間距,避免使用者需要放大才能看清文字。
  • 觸控操作友好:將按鈕、連結等可點擊元素設計得足夠大且間隔適當,以適應手指點擊。通常建議觸控目標至少有 48px × 48px 大小(包含留白),並為點擊元素預留周圍空間,防止誤觸。
  • 測試與驗證:充分利用工具,如 Google 行動裝置友好測試(已併入其他資源)、Chrome DevTools 的裝置模擬功能,或第三方服務(例如 BrowserStack)檢視網站在各種手機上的表現。Google 也建議使用 Chrome 提供的 Lighthouse 工具來評估行動端的最佳化建議。

行動裝置友善性提升的不僅是排名,還有使用者停留時間和轉換率——沒有人喜歡在手機上瀏覽一個操作困難的網站。當你替訪客著想優化了行動體驗,自然也就符合了Google對頁面體驗的要求,可謂一舉兩得。

HTTPS 與網站安全

HTTPS(超文本傳輸安全協定)是現代網站的標配,它透過加密通訊保護用戶與網站之間的資料傳輸。早在 2014 年,Google 就宣布將 HTTPS 納入排名考量,鼓勵網站全面採用加密連線。在頁面體驗信號中,是否使用 HTTPS 安全連線同樣扮演重要角色。簡單來說,啟用 HTTPS 等於向 Google 和用戶表明你重視資訊安全與隱私

想像兩個內容相當的網站,一個使用 HTTP、不加密連線,另一個全站 HTTPS。Google 會傾向於後者,因為它能確保使用者資料(例如登入憑證、購物資訊等)傳輸時不被攔截窺探。事實上,Chrome 瀏覽器早已將 HTTP 網站標記為「不安全」,這不僅影響使用者信任度,也可能拖累網站排名表現。

在 Google Search Console 舊的頁面體驗報告中,HTTPS 佔據了一席之地:如果網站大量頁面仍以 HTTP 提供服務,系統會顯示「未經充分保護的頁面」警告。因此,站長應該儘快為網站部署 SSL/TLS 憑證並執行 全站 HTTPS 化。這通常包含以下步驟:

  • 安裝 SSL 憑證:可以透過免費的 Let's Encrypt 憑證或商業憑證取得 SSL,並在伺服器上正確安裝。確保憑證定期更新不過期。
  • 網站導向設定:將所有 HTTP 請求 301 重導向至對應的 HTTPS URL,避免重複內容問題並確保搜尋引擎索引到的是安全版本。通常在伺服器設定或 .htaccess 中加入重導規則。

例如 Apache 下的簡單規則:

Apache
RewriteEngine On
RewriteCond %{HTTPS} off
RewriteRule ^(.*)$ https://你的網域/$1 [R=301,L]
  • Mixed Content 檢查:確保頁面中所有資源(圖片、CSS、JS 等)都透過 HTTPS 加載,否則會出現「混合內容」警告。使用瀏覽器開發者工具或線上掃描工具找出並修正殘留的非安全鏈接。
  • 更新網站地圖與連結:將站內硬编码的 URL 改為 HTTPS,更新 XML Sitemap 並在 Search Console 重新提交。在 GA、廣告等設定中也改用 https:// 開頭的網址。

部署 HTTPS 後,你的網站不僅在安全性上獲得提升,也能在信任感與SEO排名上受益。Google 雖然指出 HTTPS 目前是相對輕量的信號,但它是頁面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初學者來說,盡早為網站裝上「綠色鎖頭」是最簡單直接的優化之一。

安全瀏覽(Safe Browsing)

安全瀏覽指的是網站沒有包含惡意軟體、社會工程(釣魚)或其他危害用戶安全的內容。Google 的 Safe Browsing 系統會檢測網路上的不良網站,並在搜尋結果或 Chrome 瀏覽器中對可能有害的網站發出警告。從使用者角度,安全瀏覽代表了「別讓我中招」的安心感。然而,對站長而言,安全瀏覽問題有時並非自身過失——例如網站被駭客入侵嵌入了惡意碼,或廣告網絡被植入惡意廣告等。

在 Google 最初的頁面體驗框架中,安全瀏覽曾被列為一項排名考量信號,但自 2021 年起 Google 就已明確表示安全瀏覽不再作為搜尋排名的信號。原因正如前述,許多安全問題超出站長控制範圍,因此將其作為排名依據並不公平。Google 說明有時網站是受第三方攻擊才出現安全風險,並非網站本身品質問題。因此,他們在頁面體驗報告中移除了安全瀏覽項目,排名算法也不再直接扣分給那些不幸遇到安全問題的網站。

不過,這絕不意味著站長可以忽視網站安全。被列入安全瀏覽黑名單的網站依然會在瀏覽器上被標示警告,用戶看到「網站不安全」提示時多半會立即跳出,導致流量與商譽的雙重損失。所以,儘管安全瀏覽不是直接的排名信號,我們仍強烈建議你做好以下幾點:

  • 定期掃描漏洞與惡意軟體:使用網站安全掃描工具(如 Google Search Console 的「安全性問題」報告、第三方掃描服務)定期檢查網站是否遭入侵或植入惡意程式碼。一旦發現問題,立刻清理並修補漏洞。
  • 保持軟體更新:確保你的內容管理系統(CMS)、外掛套件、程式框架等保持最新版本,因為舊版本可能存在已知漏洞被駭客利用。
  • 使用 WAF 防火牆:網站應用防火牆可以即時攔截常見攻擊(如 SQL 注入、XSS 等),在攻擊抵達後端前先行阻擋。
  • 監控搜尋主控台訊息:Google 若檢測到你網站存在安全風險(例如被駭或出現社工程內容),會在 Search Console 發出通知。務必留意這些通知並按指示採取行動,清除問題後提交覆審請求,解除安全警告。

總而言之,安全瀏覽從排名算法的角度雖已「功成身退」,但網站安全本身永遠重要。打造一個安全可靠的網站不僅保護你的用戶,也是在保護你自己的口碑和收益。

無侵入式插頁廣告(No Intrusive Interstitials)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驗:剛點進一個網站,內容還沒看兩行,就跳出一個遮天蔽日的彈窗廣告或要求你訂閱的對話框?這種會干擾使用者閲讀的插頁式元素 (interstitial),正是 Google 頁面體驗所打擊的對象之一。無侵入式插頁指的是網站應避免出現那種需要使用者手動關閉、且在頁面主要內容之上覆蓋的大型彈出物件。它們常見於行動裝置上,全螢幕的彈窗廣告尤其令人厭煩,因為小螢幕下稍有不慎就很難關閉,嚴重影響瀏覽體驗。

Google 自 2017 年開始,就針對在行動搜尋中顯示侵入式插頁廣告的網站降低其排名。納入頁面體驗考量後,這項規則進一步強調:影響使用體驗的煩人彈窗,可能讓你的頁面在排名上失分。需要注意的是,Google針對的是「侵入式」的類型,例如:

  • 進站即彈出的全版廣告或訂閱請求:用戶必須先關掉它才能看內容。
  • 中途插播的對話框:使用者閱讀途中突然彈出,打斷操作流程。
  • 遮蔽主要內容的獨立介面:看似頁面的一部分,但必須完成某操作(比如輸入電郵)才能繼續瀏覽。

當然,並非所有彈出元素都是原罪。合理且不影響體驗的彈窗(如法律要求的 Cookie 通知、小幅度不遮擋內容的橫幅等等)是允許的。重點在於控制時機和方式:例如,你可以選擇在使用者瀏覽一段時間或捲動一定距離後才顯示訂閱邀請,而非一進站就攔住去路;或使用頁面頂部/底部的一小條橫幅取代全螢幕覆蓋。

為了符合「無侵入式插頁」的要求,站長可採取以下措施:

  • 審視現有彈窗:列出網站中所有可能的彈出式元素,評估它們是否會遮蓋主要內容、是否在不適當的時間點出現。如果是,考慮改為非強制性的展示方式,例如改大彈窗為小橫幅,或延後彈出時機。
  • 使用友善的交互:如果一定要彈窗,提供明顯易點的關閉按鈕(大小適中,避免手機用戶難以點擊)。不要設計那些找不到關閉鍵或點擊空白也無法關閉的陷阱——這會讓訪客對你網站大打折扣。
  • 避開影響索引的陷阱:Google 主要在判定行動版頁面時考慮插頁問題,所以要特別注意手機版的彈出物件。如果你在桌機版上使用彈窗,但行動版透過 RWD 隱藏了,那基本無礙。但最好根本就不使用煩人的彈窗,給使用者一個乾淨的閱讀環境。

總之,站長需要在收益與體驗之間取得平衡。彈窗廣告或註冊表單或許能帶來轉換,但過猶不及只會趕跑潛在客戶,也讓 Google 認為你的頁面體驗不佳。不妨退一步想:讓使用者心甘情願地留下,勝過強迫留下卻心生不滿。提供高品質內容搭配適度的行銷手段,才能雙贏。

2023–2025 最新 Page Experience 動態

自從 2021 年頁面體驗更新正式上線後,Google 持續對相關指標和工具進行調整。了解這些最新變化有助於我們調整優化策略。以下是 2023~2025 年間與 Page Experience 相關的重要趨勢與更新:

  • Page Experience 不再是獨立排名「系統」,但信號依然重要:2023 年時,Google 將「頁面體驗系統」從官方排名系統列表中移除,引發了社群對「Google 不重視頁面體驗了嗎?」的疑問。實際上,Google 澄清這只是分類上的調整,將頁面體驗從"排名系統"改為"排名信號"來看待。Google 強調,用戶體驗相關的諸多因素依舊會被核心演算法考量,只是不再稱其為獨立的演算法而已。換句話說,行動友好、頁面速度、網站安全等依然會影響排名,只是這些信號是融入在各核心排名系統中運作,而非各自獨立運行。Danny Sullivan(Google 搜尋聯絡人)在部落格文章與社群中再次重申:「提供良好頁面體驗有助於在搜尋中取得成功」,但最相關的內容始終排在第一位;在內容品質相當的情況下,頁面體驗信號會成為勝出的關鍵。
  • 官方文件與報告調整:隨著上述分類改變,Google 也更新了搜尋中心的指南文件,將頁面體驗相關的內容整合進「打造有用內容」指引中,強調站長應「整體性地」看待頁面體驗。2023 年底,Search Console 的「頁面體驗報告」也退役,被替換為連結至一般指南和各獨立報告的儀表板視圖。同時,「行動版面使用性報告」與行動友好測試工具在 2023 年 12 月起停止提供。這些改變並不意味行動可用性不重要,而是 Google 認為經過多年推廣,站長已有其他更完善的工具(如 Lighthouse)來改善行動體驗。因此,他們簡化了 Search Console 中的相關報告。但行動裝置友善性仍然「對使用者至關重要,亦屬頁面體驗指引的一部分」——這點並未改變。
  • 核心網頁指標的演進(INP 取代 FID):Core Web Vitals 指標本身也在演進。Google Chrome 團隊在 2022–2023 年間觀察到 FID 的局限,於是在廣泛測試後,決定以 INP(Interaction to Next Paint) 作為新的互動體驗指標,並從 2024 年 3 月開始正式將 INP 納入核心網頁生命力指標(取代原本的 FID)。2024 年 3 月 12 日起,Search Console 的核心網頁指標報告中也以 INP 數據取代了 FID。對站長而言,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更關注整體互動延遲,而不僅是第一次點擊的延遲。所幸,過去為改善 FID 所做的優化(例如減少主執行緒阻塞)對 INP 也有幫助。Google 建議站長持續追求 「良好」等級的核心網頁指標,以符合用戶期望並在排名上保持競爭力。
  • 安全與廣告體驗:正如前文提及,安全瀏覽訊號早在 2021 年被移出排名考量;另外 Google 也將 Search Console 中的 廣告體驗 (Ad Experience) 報告從頁面體驗專區移除,避免重複顯示資訊。廣告體驗原本就不是直接的排名信號,但 Google 透過獨立的機制(例如遵循「優質廣告標準」)來評估站點是否存在過多干擾性廣告,並可能在 Chrome 中對屢教不改者進行廣告限制。對SEO初學者而言,只要記住一點:良好的頁面體驗不僅指速度快,也包括廣告不會嚴重影響內容的可讀性。

總而言之,2023–2025 年的趨勢顯示:Google 雖然在溝通上淡化了「頁面體驗更新」這個說法,但實際上對於使用者體驗的重視一如往常,甚至更加融入了整體排名機制。從官方話語可知:「所有這些頁面體驗面向都和搜尋排名的成功息息相關,值得關注」。我們應採取整體觀點來提升網站——優質內容是根基,而優秀的頁面體驗則是讓內容真正發光的催化劑。

給初學者的 SEO 優化建議清單

了解了頁面體驗的各項要素後,是時候將知識付諸行動了!以下我們整理了一份SEO 新手也能執行的改善清單,幫助你一步步提升網站的頁面體驗,進而促進搜尋排名:

  • 提升網站速度與核心指標:使用 PageSpeed Insights 或 Search Console 檢視你的 Core Web Vitals 表現。針對報告中的問題採取行動,例如壓縮圖片、精簡 CSS/JS 檔案、使用懶加載 (loading="lazy") 延後非首屏圖片載入、預留圖片和廣告空間避免布局突變。目標是讓 LCP < 2.5 秒、INP < 200 毫秒、CLS < 0.1。速度優化不僅對SEO有利,還能減少訪客流失。
  • 確保行動裝置友善:檢查網站在各種手機上的瀏覽情況。採用響應式設計和正確的 <meta name="viewport"> 設定(如前文範例),讓頁面可隨螢幕尺寸自適應。提升行動端可用性的細節包括:字體大小易讀、按鈕可輕鬆點擊、沒有必須的橫向捲動。可以使用 Lighthouse 或第三方工具來模擬手機環境,找出需要改善之處。
  • 全站採用 HTTPS:檢查網站是否仍有任何頁面透過 HTTP 提供。若有,儘快申請並安裝 SSL 憑證,實現全站 HTTPS 加密。不要忘了將舊的 http:// 連結301轉址到 https://,並更新網站地圖及內部連結。Google 明確將 HTTPS 視為排名考量之一,而使用者也更信任帶鎖頭的網站。
  • 遠離侵入式彈窗:審視你的網站是否有影響閱讀的彈出式元素。盡量避免進站即跳出的全版廣告或要求。如需蒐集訂閱或推廣活動,嘗試以非干擾性方式呈現,例如頁面底部的小橫幅、文章結尾的內嵌表單,或延遲到用戶瀏覽一段時間後再出現提示。使用者體驗優先,廣告成效才能長久。
  • 定期檢查網站安全:利用 Google Search Console 的安全性報告或其他安全掃描工具,定期檢視網站是否有惡意軟體、駭客入侵跡象。保持網站程式和外掛更新,強化密碼與權限管理。雖然安全瀏覽已非排名信號,但一旦出現安全問題將導致使用者流失殆盡。防患未然總比事後補救好。
  • 關注使用者行為信號:良好的頁面體驗往往反映在使用者行為上,例如較長的停留時間、較低的跳出率與較高的重訪率。借助 Google Analytics 等工具觀察這些指標,從中判斷網站哪些方面仍可改進。例如高跳出率可能意味著頁面速度或內容佈局需要優化。
  • 內容為本,體驗輔助:最後提醒,優質內容永遠是SEO的核心。確保你的內容滿足使用者需求、專業可靠且易於理解。在此基礎上,再透過上述技術手段提升頁面體驗。內容與體驗相輔相成:好的內容因流暢體驗而更易被看到,而好的體驗讓使用者更願意消化你的內容。兩手都要抓,才能真正「更上一層樓」。

總結

藉由以上清單逐一檢視並優化,你將能為網站打造全面而扎實的頁面體驗基礎。對初學者而言,也許不需要一次解決所有問題,但每做一項改進,都讓你的網站更受使用者與搜尋引擎的青睞。記住:SEO 並非僅僅和演算法搏鬥,本質上是為了提供更好的使用者體驗。當你專注於讓網站對訪客更友善、更有價值時,你也就在朝著正確的排名方向前進。祝你在優化網站的旅程中取得亮眼的成果,讓你的網站憑藉出色的內容和頁面體驗,在 Google 搜尋排名中步步高升!

CONTACT US

網站設計報價洽詢

請填寫您的資料,我們將儘快與您聯繫! 為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