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從語法與結構差異談起,解釋 XHTML 為何如此嚴謹,以及不同瀏覽器對兩種語言的相容性現況與演進歷史。接著提供HTML 與 XHTML 範例程式碼做比較,分享實用開發建議並列出常見錯誤排查對照,最後以模擬新手問答單元回答初學者最關心的幾個問題。透過本指南,您將對 HTML 與 XHTML 有更清晰、立體的認識,寫出更穩健的前端程式碼。
語法與結構差異:嚴謹 vs. 寬容
HTML 與 XHTML 在語法規則、文件結構以及對錯誤的寬容度上存在顯著差異。以下以條列重點方式比較兩者的具體不同:
標記語言基礎:HTML 是基於 SGML(標準通用標記語言)的應用,對語法錯誤相對寬容;XHTML 則是基於 XML(可延伸標記語言)的應用,要求文件格式良好(well-formed)。這表示 XHTML 文件必須完全符合 XML 語法規則,不允許任何結構錯誤。
大小寫敏感度:XHTML 區分大小寫,所有元素(標籤)和屬性名稱都必須使用小寫字母。例如,在 XHTML 中 <div> 和 <DIV> 被視為不同標籤,因此只能使用 <div> 正確表示;相反地,HTML 不區分大小寫,<DIV> 或 <div> 在一般瀏覽器中都會被當作 <div> 對待。
標籤閉合規則:在 HTML 中,有些元素允許省略結束標籤或自行閉合,例如 <br>、<img> 可以直接單獨出現,列表項 <li> 的閉合標籤有時也可省略,瀏覽器仍會嘗試正確解析;但在 XHTML 中所有標籤都必須明確閉合。空元素(沒有內容的標籤)要麼以自閉合語法結尾(例如 <br />、<img src="..." alt="..." />),要麼必須有對應的結束標籤(例如可以寫成 <hr></hr>)。任何標籤沒有正確閉合,XHTML 解析器都會視為致命錯誤。
元素巢狀與結構:XHTML 文件必須遵守嚴格的巢狀結構。所有元素需要正確嵌套,不可交錯重疊。例如不能出現 <p>段落 <em>強調文字</p></em> 這種交錯結構。在 HTML (特別是舊版 HTML4) 中,瀏覽器往往會容忍並自行更正這類結構錯誤,但在 XHTML 環境下,這將導致解析失敗。換言之,HTML 容許較「隨性」的寫法,而 XHTML 要求絕對工整的結構。
屬性語法:HTML 對屬性的書寫比較寬鬆,允許某些值省略引號,甚至允許屬性最小化(attribute minimization)。例如在 HTML 可以寫 <input type=checkbox checked>,瀏覽器會理解 checked 屬性為真。而在 XHTML 中,所有屬性值都必須加引號,且不允許省略屬性值。以上例子必須寫成 <input type="checkbox" checked="checked" /> 才符合 XHTML 規範。同樣地,XHTML 不接受屬性值缺省,像 selected、disabled 這類布林屬性都需要寫成 selected="selected"、disabled="disabled" 才算有效。
文件型態宣告(DOCTYPE):兩者在文件開頭的 DOCTYPE 宣告有所不同。HTML5簡化了 DOCTYPE,只需一行 <!DOCTYPE html> 就能啟用標準模式。傳統 HTML4/XHTML1 則需使用完整的 DOCTYPE 宣告(包含 DTD 資訊)。例如 HTML4.01 Strict 有一長串 DOCTYPE,XHTML1.0 Strict 也有對應的 DOCTYPE。值得注意的是,在 HTML 中正確的 DOCTYPE 不僅用於宣告標準,還用來觸發瀏覽器的標準模式或相容模式(quirks mode);而在 XHTML(以 XML 方式提供)中,即使沒有 DOCTYPE,瀏覽器也會以標準模式渲染,因為 XHTML 默認就要求嚴格遵循標準。
錯誤處理與容錯性:HTML 解析器非常寬容,即便有語法錯漏(缺少閉合標籤、忘記引號等),大多數瀏覽器會嘗試推斷開發者意圖並盡可能呈現頁面內容。這種「容錯」機制讓許多不完美的 HTML 頁面仍能運作。而 XHTML 解析採用 XML 規則,對錯誤零容忍。任何語法錯誤(例如一個未關閉的標籤、屬性值缺引號、或是文字中出現未轉義的 & 符號)都會導致所謂的「黃屏死神」現象——瀏覽器直接停止解析並拋出錯誤訊息,頁面將無法正常渲染。換句話說,HTML 類似一位包容的老師,允許犯小錯但仍讓你通過;XHTML 則像嚴厲的檢查員,一處出錯就當場打回。
Script 和樣式處理:在傳統 HTML 中,<script> 和 <style> 元素的內容被視為原樣文本,瀏覽器不會把其中的 &、< 當成標記解析,因此開發者可以直接在其中書寫 JS 或 CSS 而無須特別處理特殊字元。然而在 XHTML (XML 環境) 中,<script> 和 <style> 的內容會被視為純文字資料(PCDATA),特殊符號必須轉義,否則將被當成 XML 標記的一部分而產生錯誤。通常的解決方式是將這些內容包裹在 <![CDATA[ ... ]]> 區段中,以便包含原生的 &、< 等符號。例如: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CDATA[
// 在這裡可以寫原生 JS 代碼,包括符號 < & 等
console.log("XHTML script content");
]]>
</script>
如上所示,<![CDATA[ ]]> 讓瀏覽器在 XML 解析時忽略裡面的特殊字元。相對地,在 HTML 中不需要這樣做(甚至把這段 CDATA 語法放在 HTML 裡,瀏覽器會把它當註釋看待)。因此使用 XHTML 時,開發者需要格外注意在 script、style 中合法地包含特殊符號或採用外部檔案,以避免解析錯誤。
命名空間與擴充性:由於 XHTML 本質上是 XML 應用,支援 XML 命名空間。這意味著可以在 XHTML 文件中混合其他基於 XML 的標記(例如 SVG、MathML 等),各自以命名空間區分,不會彼此衝突。例如 <svg:svg>...<svg:svg> 可以內嵌在 XHTML 中。而標準 HTML(特別是過去的 HTML4)對此並沒有原生支援。現代的 HTML5 雖然引入了對 SVG、MathML 的直接支援,但依然不是透過 XML 命名空間的方式實現,而是 HTML 規範自身擴充了這些語言。總的來說,XHTML 在語言擴充上更符合 XML 生態,但 HTML5 已透過其他方式實現了類似目的。
以上差異使得 XHTML 的語法更嚴謹、格式更統一,有利於程式自動處理和長期維護;而 HTML 的靈活性讓開發初期更寬鬆容錯、上手較簡單。可以說,XHTML 要求開發者嚴格遵守規範,而 HTML 把這份辛苦留給了瀏覽器來容忍。
瀏覽器相容性:現況與歷史演進
理解 HTML 與 XHTML 的差別後,我們來看看瀏覽器對兩者的支援情況以及相關的歷史背景。
早期瀏覽器時代
在 2000 年代初期,W3C 發布 XHTML 1.0 標準時,期待未來的網頁都轉向 XML 格式。然而當時的主流瀏覽器(尤其是微軟的 Internet Explorer 6/7/8)對 XHTML 並不友好。Internet Explorer 很長一段時間不支援 application/xhtml+xml 這種 XML 網頁的 MIME 類型。若你將 XHTML 頁面正確地以 XML 格式提供 (Content-Type: application/xhtml+xml),IE6-8 會直接下載檔案或顯示錯誤,根本無法渲染。為了兼容當時龐大的 IE 用戶群,許多開發者退而求其次,選擇將 XHTML 網頁以 text/html MIME 類型輸出(就像一般 HTML 那樣)。這樣一來,IE 能夠解析頁面,但實際上瀏覽器是用HTML模式在處理,等於把 XHTML 當成了 HTML 來解析。W3C 甚至在 XHTML 1.0 規範的附錄中提供了這種退讓方案,方便開發者漸進採用 XHTML。然而,這種做法也削弱了 XHTML 嚴謹語法的意義:因為一旦以 text/html 提供,瀏覽器就不會以 XML 規則嚴格檢查語法錯誤,開發者依舊可以寫出容錯的「假 XHTML」。
Firefox 與早期現代瀏覽器
相比之下,Firefox、Opera 等較新興的瀏覽器在 2000 年代中期開始全面支援 XHTML 的 XML MIME 類型。它們能夠正確解析並渲染符合 XHTML 規範的頁面。如果 XHTML 文件有任何違反 XML 語法的地方,這些瀏覽器會丟出嚴重錯誤(黃底黑字的錯誤訊息頁),提醒開發者修正。Firefox 等還強制 XHTML 文檔全站使用標準模式來呈現版面,不會進入怪異模式(Quirks Mode)。因此在符合標準的情況下,XHTML 頁面的排版應該在不同瀏覽器之間更加一致。
IE9 之後的改善
微軟直到 2011 年推出 IE9 瀏覽器,才首度基本支援 XHTML 的 XML 解析。IE9+ 能夠理解 application/xhtml+xml,讓真正的 XHTML 在新版 IE 上也能正常運作。這意味著從 IE9 開始,主流瀏覽器對 XHTML 的原生支援變得普遍。但回顧此時,距離 XHTML 1.0 發布已超過十年,網頁開發界的趨勢也發生了變化。
HTML5 崛起
由於 XHTML 在推廣上遭遇種種阻礙(瀏覽器支援不齊、對開發者過於嚴苛等),網頁標準的發展路線在 2000 年代末出現重大轉向。WHATWG 社群提出了 HTML5,重新延續傳統 HTML 的路線,同時吸收了 XHTML 提倡的良好習慣(比如語意化標記、結構嚴謹)並新增了大量現代功能。HTML5 兼容既有的 HTML 慣例,訂定了解析容錯規則,使瀏覽器在標準模式下也能統一處理先前版本的各種怪異語法;同時 HTML5 也允許(但不強制)開發者採用與 XHTML 相似的嚴謹寫法。值得一提的是,HTML5 其實定義了兩套語法:一套是我們熟知的HTML語法(供 text/html 環境使用),另一套是XHTML語法(供 XML 環境使用),也被稱為 XHTML5。如果願意,你完全可以用符合 XHTML 規範的方式撰寫 HTML5 文件,並以 application/xhtml+xml 提供給瀏覽器,這樣的文件既是有效的 HTML5,也是有效的 XML —— 稱為「polyglot (雙用) 文件」。不過大多數網站仍以傳統的 text/html 模式提供內容。
現今的相容性現況
截至 2025 年,主流瀏覽器(Chrome、Firefox、Safari、Edge 等)幾乎全部支援 XHTML 的 XML 模式。除了非常老舊的 IE 6-8 幾乎已絕跡,絕大部分使用者的瀏覽器都可正常解析 XHTML 文件。然而,業界對 XHTML 的熱情已大不如前——由於 HTML5 提供了足夠功能且開發體驗更友好,大多數新專案直接採用 HTML5。XHTML 更嚴謹的語法反而在實踐中被視為「有點多餘」:因為只要開發者願意,也能在 HTML5 裡遵守相同的規範(例如一樣閉合所有標籤、使用小寫、加上引號),但遇到小失誤時瀏覽器不至於整頁崩潰。在特殊情境下 XHTML 仍有用武之地,例如某些需要和其他 XML 資料(如 SVG、數據交換)無縫整合的應用,或是要求極高的代碼嚴謹性的專案。不過對一般網站開發而言,HTML5 是目前的事實標準,相容性最好、社群支持也最廣。
歷史總結:HTML 與 XHTML 的「拉鋸戰」本質上是網頁世界對靈活性與嚴格性的一次博弈。瀏覽器廠商和開發者最終選擇了更平衡的 HTML5 路線:保留 HTML 對錯誤的寬容,同時引入現代化的結構和語法建議。XHTML 作為一個階段性的產物,雖然沒有成為主流,但它推動了網頁標記更嚴謹的風氣,許多良好規範後來也融入了 HTML5。如今我們撰寫 HTML5 時,如果也遵循 XHTML 的嚴謹風格,實際上能得到更乾淨的代碼,同時又不擔心瀏覽器相容問題,何樂而不為呢?
HTML vs XHTML 範例代碼比較
文字描述或許抽象,讓我們直接看看一段 HTML 和 XHTML 程式碼的對比範例。以下,我們建立一個內容相同的簡單網頁,分別用傳統 HTML5 語法和 XHTML 1.0 語法來編寫。請注意兩者在語法上的不同點:
HTML5 範例(寬鬆語法)
<!DOCTYPE html>
<html lang="zh-Hant">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範例頁面 - HTML5</title>
</head>
<body>
<h1>歡迎光臨</h1>
<p>這是一段介紹文字,沒有閉合 p 標籤會怎樣?
<br>
<img src="picture.webp" alt=範例圖片>
</body>
</html>
上述 HTML 程式碼中有幾處「刻意為之」的疏漏或簡化:
- 第二個 <p> 標籤沒有明確閉合,就直接插入了 <br> 和 <img>。
- <img> 的 alt 屬性值沒有加引號。
- 文件型態宣告使用了簡潔的 <!DOCTYPE html>(HTML5 標準),瀏覽器會據此進入標準模式。
如果在現代瀏覽器中開啟這段 HTML,您會發現它依然可以正常渲染:段落文字會照常顯示,換行和圖片也會出現。瀏覽器的 HTML 解析器會自動補上遺漏的 </p>,並將缺少引號的 alt 屬性解析為合法值。也就是說,這段碼雖然不嚴格,但在 HTML 環境下「看起來沒問題」。
XHTML 1.0 範例(嚴謹語法)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XHTML 1.0 Strict//EN"
"https://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strict.dtd">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lang="zh-Hant" xml:lang="zh-Hant">
<head>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application/xhtml+xml; charset=UTF-8" />
<title>範例頁面 - XHTML 1.0</title>
</head>
<body>
<h1>歡迎光臨</h1>
<p>這是一段介紹文字,所有標籤都會正確閉合。</p>
<br />
<img src="picture.webp" alt="範例圖片" />
</body>
</html>
這份 XHTML 範例則遵守了嚴格的語法:
- <p> 段落有明確的閉合 </p>。
- 空標籤 <br>、<img> 皆以 /> 自閉合,並且 img 的 alt 屬性值加上了引號。
- <html> 標籤聲明了 XML 命名空間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還使用了 xml:lang 屬性(這在 XHTML 中用於指明語言,與 lang 屬性一起提供,以兼容某些 XML 工具的需求)。
- 文件頭的 meta 聲明 content-type 為 application/xhtml+xml,字符集 UTF-8。(在 XHTML 中,其實更推薦直接透過伺服器的 HTTP Header 宣告編碼,但此處為了示範寫在文件內)
- 使用了 XHTML 1.0 Strict 的 DOCTYPE 定義,引入對應的 DTD。
如果將這份 XHTML 檔案以 application/xhtml+xml MIME 類型在瀏覽器中打開,任何一處語法不符合 XML 規則,都會導致頁面解析失敗。例如,如果您移除上例中的任何一個閉合斜線 /,或漏掉引號,瀏覽器將直接呈現錯誤訊息而不是正常頁面。可以嘗試在支持 XHTML 的瀏覽器(如 Chrome、Firefox)中載入這份文件來體驗差異。
範例小結:我們可以看到,同樣的內容,用 HTML5 語法可以寫得更簡潔隨意,而用 XHTML 語法則必須面面俱到、毫無差池。對於初學者,前者顯然更寬鬆友好,但後者雖然嚴格,卻保證了文件的結構正確和標準一致。瞭解兩者差異後,您可以在開發中取長補短:即便寫的是 HTML,也盡量養成 XHTML 那樣良好的習慣,減少瀏覽器背後替你"擦錯"的機會。
實用建議與常見錯誤排查
掌握了理論知識,下面我們從實際開發角度提供一些建議,並列舉 HTML/XHTML 常見問題的排查對策。這部分將幫助您在寫程式碼時避開陷阱,快速找到錯誤原因。
開發實用建議
- 新項目選擇適當規範:一般網站開發建議直接使用 HTML5。它是現行標準,支援度高、社群資源豐富。而 XHTML 可視專案需求採用:例如需要與其他 XML 資料格式高度整合時,再考慮 XHTML 或 XHTML5。簡而言之,大部分情況下 HTML5 已足夠,除非您明確需要 XML 的嚴格模式或功能。
- 嚴謹編碼好處多:即使採用 HTML5,遵循嚴謹的編碼風格仍是好習慣。強烈建議您在 HTML 中也始終閉合標籤、使用小寫、為屬性加引號。這些做法讓文件更易讀、減少瀏覽器修復錯誤的負擔,也為日後可能的 XHTML 轉換做好準備。對團隊協作而言,統一的程式碼風格更利於維護。
- 驗證與測試:善用HTML/XHTML 驗證工具(如 W3C Markup Validator),在開發過程中定期檢查頁面是否有語法錯誤。特別是如果您書寫 XHTML,驗證器能及早發現未閉合標籤、未轉義字元等問題,避免上線後出現空白頁的窘境。同時,在不同瀏覽器測試頁面是必要步驟:確保您的頁面在需支援的瀏覽器下都能正常運作(例如檢查 XHTML 是否誤用至不支援的老舊瀏覽器)。
- 合理運用 MIME 類型:如果您決定使用 XHTML,務必確認伺服器正確送出 Content-Type: application/xhtml+xml,且目標用戶瀏覽器能支援。反之,若以 HTML 為主,不要隨意使用 XML 的 MIME 類型提供,否則會導致不必要的解析風險。同一網站中混用兩種模式時也要小心配置,確保每個頁面都以正確的方式提供,避免讓瀏覽器誤用錯誤的解析器。
- 注意 XML 特殊字元:在編寫 XHTML(或任何 XML)時,務必留意特殊字元的轉義。最常見的是文字中的 & 符號必須寫成 &;小於號 < 若非用於標籤也應轉成 <。HTML 下有時您直接寫 AT&T 可能還能正常顯示,但在 XHTML 中忘了把 & 改寫,檔案將無法通過解析。養成隨時轉義的習慣,有需要可查詢完整的 HTML/XML 實體列表。
常見錯誤對照與排除
以下列出開發者經常碰到的錯誤情境,以及在 HTML 和 XHTML 環境中的表現差異,並提供排除方法:
錯誤一:漏閉合標籤
HTML 中的表現:瀏覽器通常自動補全缺失的閉合標籤,頁面多半仍能正常顯示,只是在 DOM 結構上瀏覽器會做出調整。例如忘了關閉 <p> 標籤,瀏覽器會在後續遇到新的段落或區塊元素時假設前一段落結束,您可能在開發者工具裡看到瀏覽器自作主張地插入了 </p>。
XHTML 中的表現:解析將立即失敗。瀏覽器會呈現 XML 錯誤訊息(黃底紅字提示第幾行有錯),用戶將只看到空白頁。
排除方法:檢查錯誤訊息指示的行數,補上相應的閉合標籤。養成編寫時即時閉合的習慣,可利用現代 IDE/編輯器的自動補全功能減少遺漏。
錯誤二:屬性值缺少引號
HTML 中的表現:大多情況下瀏覽器仍能解析該屬性,但可能將後續的空白視為屬性值的一部分或忽略屬性。比如 <img src=logo.webp alt=公司Logo>,瀏覽器可能勉強理解 alt 的值是"公司Logo",但如果值中間有空格就麻煩了(如 alt=公司 Logo 可能被切成兩個屬性)。
XHTML 中的表現:解析失敗,與漏標籤一樣嚴重。瀏覽器提示 XML 格式錯誤,因為在 XML 規則中屬性值必須用引號括起。
排除方法:一律為屬性值添加英文引號(雙引號或單引號皆可,但要成對)。如果錯誤訊息難以定位,引號問題通常可以透過代碼檢視迅速發現,注意看是否有 = 後缺少引號的情況。
錯誤三:特殊符號未轉義
HTML 中的表現:視瀏覽器而定,有時會將非法的 & 等符號當作普通文字對待(特別是在 HTML5 下,解析器對某些未轉義的 & 有一定容忍度),但也可能造成解析混亂甚至導致瀏覽器誤判 HTML 結構。
XHTML 中的表現:絕對無法通過解析。例如在 XHTML 中寫了 AT&T 沒有把 & 改成 &,解析器會認為這裡在啟動一個無效的實體,屬於致命錯誤。
排除方法:搜索文件中的 &, < 等符號,將純文本中的 & 改寫為 &,< 改為 <,> 改為 >,引號可用 "(雙引號)或 '(單引號)等。通常 XML 錯誤訊息也會提示是哪個符號沒處理好。良好的做法是在模板或輸出資料時,使用工具函式自動轉義特殊字元,避免遺漏。
錯誤四:使用過時或未支援的元素/屬性
HTML 中的表現:如果使用了舊版 HTML 才有的標籤(例如 <center>、<font>)或隨意亂寫一個不存在的標籤,瀏覽器大多會忽略未知標籤但顯示其中內容,或以預設方式呈現(如 <center> 在新標準中沒有,但瀏覽器仍會套用置中的效果為了相容)。
XHTML 中的表現:XHTML1.0 嚴格模式下不允許使用已淘汰的元素,驗證時會報錯。但更大的問題是,如果您任意創造未定義的標籤,雖然在 XML 結構上它未必造成解析錯(XML 容許任意名稱的標籤),但該標籤沒有定義在 DTD 中,頁面在嚴格意義上就不是一個有效的 XHTML1.0 文件,瀏覽器可能依然渲染內容但這破壞了標準的一致性。
排除方法:了解您使用的 HTML/XHTML 規範所支援的元素集合,避免使用已廢棄的標記。如果是需要自定義標籤,考慮使用 HTML5 的自定義元素(需 JavaScript 定義其行為),或者在 XHTML 中定義自己的 XML 命名空間。總之,不要隨意在嚴格模式下插入未知的標記。善用線上驗證工具,可發現這類問題。
錯誤五:XHTML 在舊瀏覽器中顯示空白
表現:這其實不是代碼錯誤,而是兼容性問題 —— 當您正確撰寫了一個 XHTML 網頁並以 application/xhtml+xml 提供,但使用 IE8 或更舊的IE開啟時,只會看到下載提示或空白頁。
原因:IE8- 等老舊瀏覽器不支援 XHTML 的 MIME 類型,因此無法辨識內容,選擇不呈現。
解決方式:如果必須支援這類舊瀏覽器,最簡單的做法是退回以 text/html 提供,或乾脆使用 HTML4/HTML5 編寫。此外也有進階方案是檢測 User-Agent 後對老瀏覽器提供替代版本,但隨著這些瀏覽器幾近絕跡,大可不必費心。總之,了解目標受眾所使用的瀏覽器,決定是否適合使用 XHTML 是很重要的。
以上列舉的只是常見狀況的一部分。在開發中,遇到任何奇怪的頁面錯誤,請回頭檢查語法是否符合您所用規範。HTML 的錯誤可能不易被察覺(因為瀏覽器默默替您修正了),但長期而言,養成嚴謹的編碼習慣能減少 hidden bugs,這也是 XHTML 精神帶給我們的寶貴經驗。
常見問題與解答 (Q&A)
最後,我們準備了一個模擬 Q&A 問答單元,針對初學者常提出的疑惑提供清晰解答,希望進一步鞏固您對 HTML 與 XHTML 差異的理解。
總結
經過上述的講解與範例,相信您已對 HTML 與 XHTML 在語法規範、結構嚴謹性以及瀏覽器相容性上有了深入的理解。總而言之,兩者沒有誰絕對「更好」,而是適應不同的開發需求與歷史背景。對初學者而言,掌握現代 HTML5 的同時汲取 XHTML 的嚴謹精華,您將寫出既兼容廣泛又品質上乘的網頁程式碼。希望這份指南能在您日後的開發旅程中提供實用的參考與指引,Happy co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