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野行銷企劃

HTML <strong>、<b>、<em> 標籤語意與正確用法完整指南

HTML &lt;strong&gt;、&lt;b&gt;、&lt;em&gt; 標籤語意與正確用法完整指南封面圖,展示三個 HTML 標籤語意差異與程式碼示例,採用扁平化設計與暖色背景,適用於網頁教學文章的代表圖像。
在 HTML 世界裡,有一些看似相似卻各司其職的元素。<strong>、<b> 和 <em> 標籤就是典型例子:它們都會改變文字外觀,卻代表不同的語意與用途。許多開發者(尤其是剛接觸網頁語意元素的朋友)常常困惑:到底什麼時候該用 <strong> 而不是 <b>?<em> 又和純斜體標籤有什麼不同? 別擔心,這篇教學指南將深入淺出地為您解答這些疑問。我們會先介紹這三個標籤的基本功能與差異,再說明各自在何種情境下最適合使用,並提供實用範例代碼。此外,我們也會列舉常見的錯誤觀念並一一澄清,最後透過問答來解決大家可能會有的進階疑問。讓我們開始探索吧!

1. 標籤概述

首先,讓我們快速瀏覽一下 <strong>、<b>、<em> 三個標籤各自的角色定位:

<strong> 標籤:表示其內容具有強烈的重要性、嚴重性或緊急性。預設呈現為粗體文字。通常用於特別需要讀者注意的重點或警示內容。

<b> 標籤:用於引起注意但不具額外重要性的文字片段。預設也以粗體呈現,但僅作為吸引目光之用,並不賦予內容更高的語意層級。

<em> 標籤:表示內容需加強語氣(重讀),即在上下文中強調某字詞。預設以斜體呈現,用來標示口語上需加重語氣的文字。

以上是三者的大致功能:簡而言之,<strong> 著重「重要性」,<em> 著重「強調語氣」,而 <b> 則單純讓文字凸顯但不改變語意。接下來,我們將深入解析它們的語意差異。

2. 語意差異解析

雖然 <strong> 和 <b> 都會讓文字變粗體,<em> 則讓文字變斜體,但它們背後隱含的語意(semantic)並不相同。在現代 HTML(HTML5 之後)的規範中,每個標籤都被賦予明確的語意用途:

<strong>:強調重要性

使用 <strong> 意味著其中的文字在語意上「格外重要」。這種重要性可以是內容上的嚴重性或緊急性。例如在警告訊息中標示「重要:」或「警告:」時,就適合使用 <strong>。對於螢幕閱讀器等輔助技術而言,<strong> 也可能觸發更強的語調或提示使用者這段文字很重要(某些輔助工具會加重聲調或提前宣告「重要」來凸顯 <strong> 內容)。

<b>:引人注意但無額外語意

<b> 所包含的文字僅僅是一般重點,用來吸引讀者注意某些詞語,但不代表它比周圍內容更重要。舉例來說,在文章摘要中將關鍵字以粗體顯示,或在產品評論中把產品名稱用 <b> 包起來,目的只是讓這些詞彙顯眼,而非表示它們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與 <strong> 相對,<b> 不改變句子的語氣或語意強度,只是單純改變外觀呈現。因此,輔助技術通常不會對 <b> 給予額外的語調提示。

<em>:語氣重讀(強調語氣)

<em> 是 emphasis 的縮寫,表示要對其中文字進行語氣上的強調。換言之,使用 <em> 的部分在朗讀時會有重讀的語氣。這種強調通常影響整句話的意思或語氣。例如:「我以為你已經完成作業。」和「我以為你已經完成作業。」這兩句的語感明顯不同。後者透過 <em> 強調「完成」二字,隱含著對「是否真的完成」的質疑或著重。需要注意的是,<em> 的強調層級可以透過巢狀(nesting)疊加,巢狀越深表示更強烈的強調。同樣地,<strong> 也可巢狀使用以進一步提升重要性,但一般內容很少需要多層級的強調。

總結來說,<strong> 與 <em> 都屬於具有語意的強調標籤:前者偏重內容的重要程度,後者偏重語氣上的重讀強調。相對地,<b> 則沒有附加語意,只是單純改變文字外觀(粗體)。因此在語意化的網頁設計中,應謹慎使用 <b>,並確保只有在沒有其他合適元素可以表達語意時,才將 <b> 作為最後的選擇。

3. 正確使用時機說明

理解語意差異後,我們來討論何時該使用 <strong>、<b>、<em>,以確保選擇最適合的標籤來傳達正確含意:

使用 <strong> 的場合

當文字內容在語意上屬於極重要或需要特別留意時。例如:

  • 提示或警告:用於顯示「重要事項」或「警告」字樣。如:<p><strong>警告:</strong>請勿觸碰高溫表面。</p>,讓使用者一眼注意到警示語。
  • 關鍵指示:在步驟說明或條款中標出一定要遵守的部分。例如:「請<strong>務必</strong>保存好您的交易憑證」,強調這是一項必須執行的要求。
  • 總結重點:在段落或章節總結中,用 <strong> 突出核心結論或關鍵資訊,表示這部分內容對全篇意義重大。

使用 <b> 的場合

當需要吸引注意但該文字本身並非語意上更重要時。例如:

  • 文章摘要或關鍵字:將摘要中的重要關鍵字或專有名詞用 <b> 標示,使讀者掃描時能快速抓到重點(如:「本研究探討了 <b>人工智慧</b> 對市場的影響。」)。
  • 產品名稱或介面文字:在段落中第一次出現產品名稱、介面按鈕名稱等,可以用 <b> 突出顯示,例如:「點擊 <b>提交</b> 按鈕完成表單。」這讓關鍵操作詞更加醒目,但不代表此詞語在語意上更特殊。
  • 無適用語意標籤的強調:當沒有更恰當的語意標籤可用時,<b> 可作為最後的手段來強調文字。HTML5 標準規範特別指出:<b> 應在無其他更適合的元素時才使用。因此使用 <b> 時最好配合 class 屬性註明用途(例如 <b class="keyword"> 用於標示關鍵字),以方便日後維護和樣式調整。

使用 <em> 的場合

當需要對文字在語氣上加強情感或語調時。例如:

  • 表達強烈情緒:如「我<em>真的</em>好累。」通過在「真的」上使用 <em>,傳達出更強烈的無奈語氣。
  • 強調對比或否定:如「這道菜不只是好吃,<em>簡直</em>是人間美味!」藉由 <em> 突出「簡直」,加重語氣表達驚嘆與強調的意味。
  • 語氣疑問或反問:如「他說要馬上來,但<em>馬上</em>到底是多快?」透過 <em> 強調「馬上」,帶出說話人質疑的語氣。

總之,選擇標籤時應根據內容所需傳達的含意來決定:如果要告知讀者「這部分很重要」,用 <strong>;如果只是讓文字醒目好讀而無額外含意,用 <b>(或直接使用 CSS);如果是語氣上的強調,選用 <em>。切記,不應僅為了外觀樣式而使用這些標籤——純粹的視覺效果請交給 CSS 處理。

4. 可複製範例代碼

為了加深理解,我們提供每個標籤的實際範例代碼,您可以直接將這些 HTML 程式碼複製、貼到您的文件中觀察效果:

範例 1:<strong> 標籤用於強調重要內容

HTML
<p><strong>注意:</strong>接下來的步驟涉及高風險操作,請謹慎遵循指示。</p>

說明:上述範例中,「注意:」一詞被 <strong> 包圍,代表這是一個需要使用者特別留意的警示。瀏覽器會將其以粗體顯示,確保讀者一眼就能看到這個重要提示。

範例 2:<b> 標籤用於引起注意的文字

HTML
<p>本產品有多種顏色(<b>紅色</b>、<b>藍色</b>、<b>綠色</b>)可供選擇。</p>

說明:在這個範例中,幾種顏色名稱使用 <b> 標籤標示,呈現為粗體,使讀者在瀏覽時能快速辨識不同選項。但這些詞並不屬於語意上的「更重要」資訊,只是為了方便閱讀而突顯。

範例 3:<em> 標籤用於語氣強調

HTML
<p>我以為你<em>真的</em>會來赴約,所以一直在等你。</p>

說明:這裡 <em> 圍繞「真的」一詞,表示在語氣上要強調這個字,暗示說話人當時非常相信對方會出現。「真的」將以斜體顯示,讀者閱讀時也會自然地加重語氣。

透過以上範例,可以清楚看出 <strong>、<b>、<em> 在實際應用中的差異:<strong> 提醒讀者注意關鍵訊息,<b> 讓部分文字脫穎而出,而 <em> 則賦予文字情感上的重音效果。

5. 常見錯誤與誤解澄清

在使用這些標籤時,開發者經常會有一些迷思或犯下常見錯誤。我們在此列出幾項並加以澄清:

誤用 <b> 代替語意標籤

有些人為了偷懶,直接用 <b> 使文字變粗來達到強調效果,但忽略了更精確的語意標籤。例如,用 <b> 包住一段其實帶有重要警示意義的文字就是錯誤的做法。正確做法是用 <strong> 來表達重要性。如果僅僅想讓文字外觀呈現粗體但沒有語意上的強調,應使用 CSS 的 font-weight: bold;。

認為 <b> 和 <strong> 可以通用

雖然它們在視覺上都是粗體,但千萬不要因此認為可以隨意互換。請根據內容語意選擇正確標籤:<strong> 傳達「這段文字很重要」,<b> 則純粹是「讓這段文字看起來顯眼」。隨意混用會降低 HTML 語意的精確性,也可能影響無障礙體驗(例如螢幕閱讀器將無法正確傳達哪裡是重點)。

忽視 <em> 的真正用途

有時開發者為了斜體效果直接使用 <em>,卻未真正利用其語意。例如,把 <em> 用在文章中的引言或外來詞上。在這種情況下,更恰當的標籤可能是 <cite>(作品名稱)或 <i>(外來詞/術語等語氣改變)。<em> 應當用在需要語氣強調的地方,而非僅僅為了斜體樣式。

將 <em>/<strong> 當作純樣式工具

與上一點類似,切忌為了讓文字斜體就用 <em>,或僅僅為了粗體就用 <strong>。這兩個標籤的初衷是傳達語意——斜體與粗體只是瀏覽器的預設呈現。正確作法是:語意強調用適當標籤,純粹視覺樣式改用 CSS(如 font-style: italic; 或 font-weight: bold;)。

誤解 <i> 與 <em>、<b> 與 <strong> 完全等同

<i> 和 <b> 在早期 HTML 中是純樣式標籤,但 HTML5 已為它們賦予特定語意(前者表示語氣或語境的改變,後者表示無額外重要性的著重)。然而 <em> 和 <strong> 仍有更明確的語意用途。不要簡單地認為 <i> 就是 <em>、<b> 就是 <strong> 的別名——它們在適用場景和對語意的影響上有細微差異,如前文所述。

過度使用多層強調

理論上可以巢狀多層 <strong> 或 <em> 來表示更強烈的重要性或語氣,但過度使用會使 HTML 結構混亂且難以閱讀。大多數情況下,一層強調已足夠傳達訊息。若真的需要更強烈的凸顯,可以考慮透過文字本身(例如加入「非常重要」等字眼)或 CSS 樣式來加強,而不要純粹依賴堆疊多個標籤。

透過避免以上這些誤區,您就能更準確地運用 <strong>、<b>、<em>,寫出語意明確、易於維護的 HTML 文件。

6. 問與答單元

最後,我們整理了一些開發者常見的相關提問,並給出詳盡的回答供您參考:

問: <strong> 和 <b> 有 SEO 上的差別嗎?使用 <strong> 會讓網頁在搜尋引擎排名中表現更好嗎?

答: 一般而言,搜尋引擎主要關注內容品質和相關性,不會僅因為使用 <strong> 或 <b> 就明顯改變排名。不過,<strong> 確實表明某些文字是重點,搜尋引擎在解析頁面時可能略微重視被 <strong> 包圍的關鍵字。但這影響非常有限,遠不如內容本身的品質重要。此外,盲目用 <strong> 標註大量文字反而可能被視為關鍵字堆砌,影響使用者體驗。總之,適度且正確地使用 <strong> 來標示重點即可,不需要為了 SEO 特意濫用。

問: 可以同時對一段文字使用 <strong> 和 <em> 嗎?例如 <strong><em>文字</em></strong>,這樣寫可以嗎?

答: 從技術上講,巢狀(嵌套)使用 <strong> 和 <em> 是允許的,且表示該文字同時帶有重要性和語氣強調的語意。在 HTML 規範中,每多巢狀一層 <strong> 或 <em>,就等於增強一層重要性或強調程度。不過在實際內容中,很少需要同時傳達「極為重要」又「語氣強調」——如果內容確實如此重要且需要語氣加重,文字本身或上下文通常已經能傳達這種強度,不一定要雙重標記。另外,過度使用巢狀強調會降低程式碼可讀性。如果決定同時使用兩者,請確保這樣做能為讀者清楚地增強理解,而不是讓人困惑。

問: <i> 跟 <em> 有什麼差別?它們預設效果都讓文字斜體,看起來幾乎一樣。

答: 這是很好的問題!<i>(italic)最初只是讓文字斜體,但在 HTML5 中 <i> 被定義為語氣或語境的改變(例如書名、外來詞、角色的內心獨白等,使文字有別於主要內容的語氣)。<em> 則專注於強調語氣(stress emphasis)。舉例來說,如果在句子中使用 <i>(例如書名:《<i>哈利波特</i>》),只是表明那是書名或特殊用語;但如果用 <em>(例如:「我<em>真的</em>喜歡這本書」),則表示「真的」這個字需要被重讀強調。兩者在視覺上都呈斜體,但語意用法不同。簡而言之:用 <em> 來表達語氣上的強調,用 <i> 來表達語境改變或特殊詞性的呈現。

問: 初學者是不是應該盡量避免用 <b>?很多教材以前都說 <b> 是純樣式標籤,沒語意,不應使用。

答: 過去在 XHTML/HTML4 時代,確實許多人建議少用 <b>、<i> 這類純樣式標籤,改用 CSS 控制樣式,或以 <strong>、<em> 取代它們。然而在 HTML5 中,<b> 和 <i> 已被重新定義了語意用途,如前文所述,它們並非完全沒有語意,只是語意的明確性不如 <strong> 和 <em> 那麼強。因此不需要完全避免使用 <b>。重點在於挑對場合:當你只是想讓文字醒目而沒有更恰當的語意標籤時,可以用 <b>(最好加上 class 說明用途);但如果內容有明確的語意(例如強調重要性或情緒),就應改用 <strong> 或 <em>。遵循這個原則,就能既保持語意清晰,又兼顧良好的視覺呈現。

希望透過以上的問答,解答了您對 <strong>、<b>、<em> 這幾個標籤的常見疑惑。掌握好它們的差異與用法後,您就能在日常的網頁開發中運用自如,打造出既語意正確又易於維護的 HTML 文件。祝您在語意化標記的學習與實踐之旅中一切順利!

CONTACT US

網站設計報價洽詢

請填寫您的資料,我們將儘快與您聯繫! 為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