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野行銷企劃

AIO 來了!搜尋引擎的小助手如何改變你的找資訊方式?

AI 摘要示意圖:搜尋引擎頁面上,使用者手指點擊 AI 小助手提供的摘要內容,旁邊有可愛機器人圖示,象徵 AI 幫助快速找到資訊。
在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我們常常希望搜尋可以更快、更直接地給出答案。最近如果你使用 Google 搜尋,或許已注意到在搜尋結果頁面的最頂端,多了一個由 AI 產生的答案框,彷彿一位熱心的圖書館員已經幫你讀完所有文章、整理好了重點。這個神奇的答案框正是 AI Overviews(AI 摘要)。本文將用輕鬆的口吻,深入解析什麼是 AI Overviews,以及它如何運作。我們也會討論它對行銷和搜尋生態的影響,最後再帶點幽默地看看它可能有哪些風險與限制。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揭開 AI Overviews 的神秘面紗!

AI Overviews 是什麼?與傳統搜尋有何不同?

AI Overviews 是 Google 搜尋引擎中新加入的一項 AI 驅動功能,它會利用生成式 AI技術,在搜尋結果頁面頂端以獨立資訊框的形式直接呈現問題的答案摘要。簡單說,AI Overviews 就像一個超級厲害的小助手,幫你從網路上的多個來源快速整理出你提問的核心答案。

傳統的 Google 搜尋結果往往只列出網頁連結、標題和簡短摘要,使用者必須自己點進各個網站比對內容。但 AI Overviews 主動幫你綜合整理答案,通常以一段文字或條列清單的方式呈現,並在答案下方附上參考資料的連結。換言之,你可能不需要點擊任何網站就能獲得重點資訊。這對一般使用者來說方便許多,但對內容創作者和網站經營者來說,則出現了流量被摘要攔截的新挑戰

傳統搜尋與 AI Overviews 的差異:

  • 傳統搜尋結果僅列出網站連結
  • AI Overviews 直接在最上方給出整合後的答案摘要
  • 使用者可以直接閱讀重點,而不一定需要點進網站

什麼樣的搜尋會出現 AI Overviews?

那麼,什麼樣的搜尋會出現 AI Overviews 呢?並非每一次搜尋都有 AI 摘要冒出頭。Google 會根據查詢的複雜程度、使用者意圖以及風險等因素決定是否顯示 AI Overviews。一般來說,如果你的問題屬於開放式問答(沒有單一明確答案)、需要彙整判斷,或包含多重條件時,AI Overviews 出現的機率就比較高。例如,搜尋「驗車要帶什麼?」或「壓力大要怎麼紓解?」這種需要彙整多方資訊的問題,Google 往往會在頂端直接給出 AI 摘要,把相關重點條列給你。

反之,如果你的提問相當簡單明確,比如「台北101 幾層樓?」這類事實型問題,傳統搜尋結果已經能直接滿足,你通常就看不到 AI 摘要跳出來。同樣地,在醫療、金融、法律等關係重大的YMYL 主題(Your Money or Your Life),Google 目前也比較保守,不輕易給出 AI 摘要,而是以權威網站的藍色連結為主。畢竟這類議題如果 AI 有一絲差錯,後果可能很嚴重。總而言之,AI Overviews 不是每題必答,而是看情況見機行事。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功能現已在包含台灣在內的多個國家全面開放,支援繁體中文等多種語言。換句話說,現在的你隨時可能遇到 AI Overviews。不妨試試看:下次當你搜尋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時,注意頁面頂端是否出現一段底色區塊的 AI 答案摘要。如果有的話,恭喜你,已經親身體驗到 AI Overviews 帶來的新式搜尋體驗了!

AI Overviews 背後的原理:AI 如何幫你找答案?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好奇:AI Overviews 的答案究竟是怎麼來的? Google 難道養了一群小編偷偷幫我們找資料嗎?當然沒有!其幕後功臣是一套先進的大型語言模型(LLM)技術。Google 表示,AI Overviews 並不是單純從某個網頁「複製貼上」內容,而是由 AI 的大型語言模型從多個網頁中擷取、統整,再重新編寫出一段摘要。目前這套系統基於 Google 自家的 Gemini 模型,結合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運作。它會將使用者的查詢轉換成機器可理解的任務,從搜尋結果中抓取合適的資訊片段,然後像人一樣讀完幾篇資料後幫你歸納出重點。

換句話說,AI Overviews 的工作流程很像一位高速閱讀的助理:你問了一個問題後,助理立刻瀏覽多篇文章,摘取相關內容,再用自己的話整理成一份簡明的報告給你。只不過這位勤奮助理不是人類,而是 AI,所以速度極快,而且理論上還不會抄錯重點(當然,理論歸理論,實際上偶爾也會鬧點笑話,這部分我們稍後再談)。

資料來源與可信度

Google 並不會直接透露 AI 摘要引用了哪些網站,但通常我們會在每段 AI 答案的下方看到「資料來源」的超連結,或是在摘要區塊右側顯示出相關來源列表。點擊這些連結,就能跳到原始文章進一步查證細節。Google 官方也強調,AI 生成摘要時會優先參考具備E-E-A-T 特質(Experience經驗、Expertise專業、Authoritativeness權威、Trustworthiness可信)的內容來源。也就是說,高品質網站或經過驗證的專家文章,更有可能被 AI 引用為答案依據。這提醒了內容創作者們:想讓你的網站上榜 AI Overviews,光內容好還不夠,還得讓 AI 信任你——展現專業度和權威性,提供可靠資訊,有條理地呈現內容,才更有機會被選中。

然而,AI 摘要的內容並非百分之百正確或即時更新,使用者仍需保持判斷力。Google 自己也在說明文件中以粗體提醒:「重要事項:AI 回覆可能有誤」。所以雖然 AI Overviews 很聰明,我們在享受其便利時,腦中還是要有把尺。如果遇到關鍵決策或專業問題,別忘了點進資料來源核實,或參考多方資訊,以免被 AI「自信滿滿的錯誤答案」帶偏了方向。

AI Overviews 資訊處理流程:

  • 產生的答案摘要每段下方通常會列出資料來源連結
  • 方便使用者點擊原始內容進一步了解
  • Google 提醒這些 AI 答案未必完全正確或最新
  • 閱讀時仍需要保持判斷力

行銷新利器:AI Overviews 對品牌曝光與搜尋表現的影響

對一般使用者而言,AI Overviews 提升了搜尋體驗的效率;但對品牌和企業來說,它帶來的則是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新局面。傳統上,網站努力做 SEO(搜尋引擎最佳化)就是希望在搜尋結果中排名靠前,吸引點擊流量。然而在 AI Overviews 時代,即使你的頁面排在第一名,如果內容不適合被 AI 彙整進摘要,可能仍然被使用者忽略。反過來說,就算你的頁面不是傳統搜尋排名的冠軍,只要內容有參考價值、結構清晰、語意完整,同樣有機會被納入 AI 摘要。於是,「被 AI 引用」正在成為新的關鍵指標

從行銷角度看,這其實提供了新的內容曝光模式。雖然 AI 摘要可能導致部分使用者不再點擊原始網站(因為答案已經看到了),但如果你的內容幸運地被 AI 摘要引用,你的品牌名稱或網站連結就會直接出現在搜尋頂端,高高掛在所有結果之前。這種顯眼的位置相當於免費的廣告看板,能提升品牌能見度和信任度。有點像是以前努力擠進「精選摘要」(Featured Snippet)的加強版——一旦被選中,你的內容不僅站在聚光燈下,還被Google的AI背書了一遍。

當然,挑戰也真真切切存在。AI摘要攔截流量的現象已開始出現並量化。有研究指出,自從 Google 上線 AI Overviews 後,美國地區「零點擊搜尋」(使用者看了答案就滿足,沒有點任何連結)佔比從 56% 上升到了將近 69%(截至 2025 年5月)。也就是說,過去有一半人搜尋可能不點網站,現在變成近七成了。對網站經營者而言,這意味著傳統點擊流量可能進一步下降。不過,正如前面提到的,危機即轉機:如果內容被引用,反而可能因此獲得更多品牌曝光和權威形象加持。在 AI 時代,用戶信任哪個來源,往往取決於 Google 願不願意把你的名字掛在答案下。因此,企業和內容創作者現在需要思考的,不僅是如何讓排名衝上第一頁,更是如何成為 AI 願意選的那一位。

企業和品牌應該如何調整內容策略

  1. 回答導向、直截了當的內容

    與其長篇大論地自我介紹或行銷話術,現在更重要的是聚焦回答使用者的問題。內容邏輯清楚、直白具體、有條理地解決提問,才方便 AI 模型擷取重點。例如,可以在網站增加 FAQ、How-to 教學、重點摘要等版塊,讓 AI 一眼看出你提供的就是它想要的答案。

  2. 強化結構化資料與技術SEO

    為了讓 AI 更理解你的內容,網站的技術表現也很關鍵。包含使用結構化資料標記(如 schema 的 FAQ、HowTo 等)、清晰的段落層次、快速的載入速度、行動裝置友善等。這些不僅能提升搜尋引擎對內容語意和用途的理解,也被認為會影響 AI 引用內容的機率。

  3. 建立權威與信任(E-E-A-T)

    就算是 AI,也偏好可信賴的內容來源。務必在網站中展現專業度和權威性,例如清楚列出作者資訊和背景、在內容中提供可靠數據和引用、保持內容的精確與中立等。Google 希望看到的不只是答案本身,還要知道「這答案誰說的,可信嗎?」。你的內容越有 E-E-A-T 的信號,越容易被列為可靠來源。

  4. 內容升級:預測使用者後續需求

    一旦回答完當前問題,不妨在內容中自然延伸,回答使用者可能的下一個問題。例如,你的文章解釋完「什麼是結構化資料」後,可以接著介紹「那要如何設定 Schema?需要哪些工具?跟 SEO 有什麼關係?」。這種超前部署不僅提高網站的專業深度,還能增加被 AI 摘要引用的機率,因為你的內容比其他人更全面,彷彿已經為使用者想到下一步。

透過上述策略的調整,不少網站已經開始在 AI 搜尋時代脫穎而出。例如,有行銷公司分享,他們協助一家室內設計公司全面優化網站後,該公司網站不僅多組關鍵字登上Google首頁,還成功提升了 AI 摘要的引用率,讓網站諮詢量持續成長。雖然每個產業情況不同,但可以確定的是:內容品質、技術架構與信任度,這三大要素將決定你的網站能否在 AI 主導的搜尋結果中取得一席之地。

總而言之,AI Overviews 的出現正在重新定義SEO 的遊戲規則。過去我們注重關鍵字和連結,如今則更進一步,來到所謂的「生成式引擎優化(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GEO)」時代。與其一味追逐傳統搜尋排名第一,不如專注打造AI 看得懂、願意信任並引用的內容。只要內容寫得清楚、值得信賴且富有價值,AI 其實是在替優質內容背書。這對品牌來說是挑戰,但更是創造新曝光機會的契機。

趨勢觀察:AI 搜尋時代下的衝擊與改變

AI Overviews 不僅是一項酷炫功能,更代表搜尋生態正加速演進。這種演進在以下幾個方面產生了顯著影響:

SEO 策略轉型

如前所述,SEO 從關注傳統排名,轉向關注「能否被 AI 理解和選中」。內容創作者開始更加注重結構化、直答式的寫作風格,以及網站的技術表現。可以說,內容品質與可信度成了決定勝負的關鍵。這其實逼著整個網路內容產業升級,因為低品質、東拼西湊的內容將更難獲得曝光機會。

使用者行為改變

有了 AI 摘要,使用者取得資訊變得前所未有的快,也更加依賴搜尋引擎本身。許多人可能問完問題,看完 AI 答案就滿足了,連滑到下面的連結列表都懶得滑。這種「一站式答案」的體驗,提升方便性的同時,也讓使用者更傾向於提出更長更複雜的詢問,期待 AI 能給出完整解方,而非只輸入幾個關鍵字。搜尋引擎也因此更像是在和使用者對話,而不只是提供一堆網址而已。

內容生態影響

AI Overviews 像一把雙面刃。一方面,它幫助優質內容有了新的曝光管道(被 AI 摘要引用等於上了頭版頭條),另一方面,它也可能瓜分內容創作者的流量和收益。一些媒體網站已經擔心,若大量讀者只讀AI摘要不點原文,長期下來誰還願意投入資源生產內容?甚至有出版社認為這可能侵犯了他們內容的版權和收益,已經對Google提出法律訴訟了。未來搜尋引擎勢必要在使用者便利和內容生態健康之間尋找平衡。

創作模式轉變

面對AI內容滿天飛,創作者也開始調整創作模式。現在流行的觀點是「AI 當助手,人類抓大方向」。許多寫手會用AI來產生初稿、摘要或靈感,但最後一定會由人來審核、補充真實經驗和專業觀點。這種人機協作(Human in the Loop)的流程,確保內容既有效率又保有可信度與獨特性。一些平台甚至建議在內容中主動標示 AI 參與與審核者,以建立讀者信任。可以預見,在AI搜尋時代,內容產製將走向高品質、強信任背書的路線,純粹AI自動生成且缺乏驗證的內容會被邊緣化。

總體而言,AI 搜尋時代帶來的不是內容的終結,而是內容生態的重新洗牌。它促使我們拋開陳舊的套路,更專注於提供真正對讀者有價值的資訊。同時,產業各方也在摸索新的平衡點,例如Google開始在AI摘要中加入更多引用連結,試圖在方便用戶與保障內容創作者權益間找到中道。可以說,誰能快速適應這波變革,誰就能在未來的搜尋生態中搶占先機。

風險與限制:當 AI 也會鬧笑話

聊了這麼多優點和趨勢,我們也不能忽視 AI Overviews 可能帶來的風險與限制。畢竟,AI 再聰明,偶爾也會犯迷糊。以下我們用輕鬆的筆調,來盤點幾項值得注意的地方:

資訊偏誤

AI 摘要給出的答案品質,取決於它蒐集的資料。如果網路上的主流觀點本身有偏頗,AI 可能也會「有樣學樣」產生偏見的回答。它就像那位只讀了一本書就來跟你談人生哲理的朋友——如果那本書觀點有失偏頗,你聽到的建議也可能失焦。另外,AI 生成內容常被批評欠缺多元性,因為為求簡潔,可能忽略少數觀點或細節。對於複雜議題,AI 摘要可能過度簡化了討論,把豐富多面的真相壓縮成單一結論,這點需要特別當心。

內容可信度問題

AI 有時候會犯一種毛病,叫做「幻覺」(hallucination)——也就是憑空捏造出錯誤或不存在的資訊。不要以為這很少見,有研究發現高達三成的 AI 文章摘要含有事實性錯誤!換句話說,AI 有時會很有自信地跟你胡說八道。一旦出現這種差錯,用戶對該內容的信任度會瞬間歸零。尤其在醫療、財經這類重大領域,錯一字可能就差之千里。所以千萬別把 AI Overviews 當絕對權威,必要時還是要貨比三家,多加查證。

荒謬與危險建議

有時 AI 給出的答案不僅不正確,還可能讓人哭笑不得甚至有風險。例如,早期有用戶發現 AI Overviews 曾給出「在披薩上塗強力膠來避免起司掉落」這樣的怪誕建議,甚至教人「可以試試吃石頭」這種明顯有害的點子!雖然這類離譜案例不多見,而且 Google 發現後也立刻踩煞車調整改進,但它提醒我們:AI 不是完美的萬事通,有時會認真地說出一些不著邊際的話。我們在閱讀AI答案時,腦中一定要有個濾網,遇到離奇內容務必提高警覺。

流量與創作誘因

從內容生態角度看,如果AI過於強勢地滿足了大多數搜尋需求,那提供內容的網站可能賺不到流量,進而失去盈利和創作的誘因。試想一下,辛苦寫篇文章,最後讀者只看AI轉述的兩句就走了,作者當然心裡不是滋味。長期而言,這可能衝擊優質內容的供給。所以使用者也應該意識到,點擊與支持原創內容的重要性。如果我們一味貪圖AI摘要的速食資訊而忽略原創來源,久而久之可能優質獨立內容就越來越少,這是整體生態的隱憂。

總之,AI Overviews 帶來便利的同時,我們也要保持一點幽默感與警覺心。把它當成一個資訊的起點和提綱,但千萬別把它當成無所不知的終點。正如Google自己提醒的,我們在享受AI快速摘要時,還是需要動動腦、判斷真假。就好比一位健忘但愛現的朋友給你建議,你聽聽就好,真正重要的決定前,記得再三思考或諮詢專業意見。

如何善用 AI Overviews:事半功倍的小技巧

了解了AI Overviews的原理和影響後,我們也來談談使用上的小撇步,幫助你事半功倍地獲取資訊:

  1. 選擇合適的提問方式

    如前文所述,開放式問題或需要綜合資訊的查詢更容易觸發 AI 摘要。所以當你想快速獲得一個主題的全貌時,不妨把問題描述得詳細一點。例如與其搜尋「減肥 方法」,不如問「健康減肥的有效方法有哪些?」這樣的完整問題,更可能引出AI的整理摘要。

  2. 閱讀摘要也閱讀來源

    AI Overviews 讓你快速掌握重點,但別忘了來源連結仍然很重要。尤其當你需要深入了解或確定資訊正確無誤時,點進那些被引用的網站看看詳細內容。AI 提供的是提綱挈領的方向,細節和佐證還是得靠原文。把AI摘要當作導讀,後續該深究的絕不偷懶。

  3. 比較不同觀點

    有時候,不同的搜尋字詞或語氣可能產生不同的AI摘要結果。如果你懷疑某個答案不夠全面,可以嘗試換個問題問法再搜尋一次。也可以直接查看搜尋結果頁的其他連結,看看是否有與AI摘要不同的觀點。多角度比對能讓你得到更平衡的認知。

  4. 敏感與專業議題謹慎使用

    對於健康、財經、法律等敏感領域,AI Overviews 可能因風險考量不提供摘要。即便提供了,也務必提高警覺。這類問題往往複雜且個案差異大,建議將 AI 答案當作參考起點,接下來應該尋找專業可信的來源深入閱讀,或直接諮詢專家。切勿完全照單全收 AI 的建議,以免因資訊不完整而誤事。

善用以上技巧,AI Overviews 可以成為你搜尋旅程中的好幫手。在享受 AI 帶來的效率提升同時,保有主動探索與判斷的精神,你就能既快又好地找到所需資訊,可謂真正的事半功倍!

結語:AI Overviews 時代下的聰明搜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AI Overviews 正是Google打造的一把搜尋利器,讓我們獲取資訊的方式升級到新的境界。它有如一位貼身助理,快速為你掃描重點,節省你的時間。在數位行銷和內容創作領域,它既是破壞者也是啟發者:打亂了舊秩序,也帶來了新機會。面對這個趨勢,我們需要做的,是敞開雙臂擁抱變化,同時睜大眼睛保持理性。

對一般使用者而言,多了解 AI Overviews 的運作邏輯和局限,你就能更聰明地提出問題、解讀答案,把它當成提升效率的工具而非唯一依賴的來源。對內容創作者和品牌主而言,與其害怕流量流失,不如思考如何提升內容品質與可信度,成為 AI 願意選取的對象,化挑戰為契機。

總之,AI 搜尋時代已經悄然展開,我們或許無法逆轉潮流,但可以選擇乘風破浪。希望這篇文章讓你對 AI Overviews 有了清楚的認識,也學會在享受它帶來的便利之餘,保持獨立思考的腦袋。未來,無論是 AI 還是人,都將在搜尋與內容的世界中共同寫下新的篇章。而你我所能做的,便是在這個變動中保持好奇、持續學習,做資訊洪流中清醒的領航者。

CONTACT US

網站設計報價洽詢

請填寫您的資料,我們將儘快與您聯繫! 為必填